第739章 登基大宝
十月初一,洛阳举行了盛大的登基仪式。
几千面大鼓敲响,鼓声震天,在数十万百姓热烈欢呼下,隋杨的第三代子孙杨夏正式登基大宝,改年号为太平。
一道道新帝旨意下发,首先便是追封先帝为大业皇帝,封庙号武帝,萧氏尊为皇太后,青城山白云观赐名为太乙宫,每年供奉钱一万贯,萧春雨被尊为太乙明德天师。
另外册封王妃崔羽为皇后,嫡长子杨俶为太子,其馀四名妻妾皆封为皇妃。
次子杨任封赵王丶杨伊封齐王丶杨信为楚王丶五子杨侊封越王,长女杨君君封为天泰公主,次女杨倩儿封晋阳公主。
其馀百官丶将士皆有封赏,萧夏同时下旨大赦天下,一时朝野欢腾。
萧夏在登基后的次日,举行了第一次大朝,天刚亮,随着紫微殿云板声叩响,三百名七品以上官员沿着龙尾道走上大殿。
四名太阖大学士走在最前面,高熲丶苏威丶萧琮和元孝矩,在他们身后是五名相国参知政事,刘文静丶张云秋丶裴文安丶萧瑀和裴矩。
再后面是尚书丶侍郎丶九卿等等,萧夏用人要考虑功劳丶资历丶才能,还要考虑派系,要尽量做到平衡。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职务,一个是吏部侍郎,由魏徵出任,一个户部侍郎,由房玄龄出任,萧夏也恪守承诺,封房彦藻为刑部侍郎,叔侄二人同为侍郎,也算是一段佳话。
还有一个黄门侍郎,从三品,这是负责审核圣旨和政令,关系重大,由虞世南出任。
主管御史台的御史大夫由张亮出任。
萧夏保留了内卫和枢密院,内卫都统制丶大将军还是由李鹿鸣担任,她是朝中唯一的三品女高官。
枢密使由裴文安出任,裴文安同时兼任兵部尚书,但真正的军权是在萧夏手中,这点和隋文帝一样,虎符和调兵军牌都在天子手中。
「吾皇万岁丶万岁丶万万岁!」
百官行大礼叩拜,萧夏摆手道:「各位爱卿平身!」
「谢陛下!」
除了四名太阖大学士有座位外,其他百官都是站立。
萧夏这才缓缓道:「一般新朝建立,万机待理,但我们不一样,我们变的只是礼制,政务实质不变,今天第一次大朝主要为以后大朝定下规矩,务求简化丶务实,反对冗长丶繁琐,下面请刘相国给大家说说一个新税制变革。」
刘文静出任中书令,负责草拟各项政令和旨意,所以叫令出中书,刘文静同时还主管吏部。
虽然名义上萧夏是隋朝第三代君主,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他是开国君王,所以萧夏在很多方面他要以身作则,把规矩定下来,尤其是相权和君权的界线,这是历朝历代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一旦把君权和相权的界线明确下来,萧夏的子孙后代就能长治久安。
刘文静站在丹陛前高声对众人道:「众所周知,我们盐税已经实施了近十年,在实施盐税的同时也对户税和田税进行了减免,经过十年运行,我们得到了充分的经验,按照皇帝陛下关于休养生息的要求,经过资政堂通过,以及皇帝陛下批准,从明年正月初一开始,全面取消户税三十年,田税为三十税一,仅对土地所有者徵收。」
这其实就是摊丁入亩了,只对田产者徵收低额田税,无田产者以及城市居民都不徵税了。
一方面是为了休养生息,恢复战乱破坏的国家经济和百姓人口。
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滋生人口,虽然还没有明确数据,但隋朝人口至少减少了一千万左右。
大朝只开了半个时辰就结束了,退朝后,百官们纷纷走出大殿,开朝会其实意义不大,更多是一种仪式,也是百官最怕的事情,不仅天不亮就要出发,睡眼惺忪,而且一站就是两三个时辰,谁也受不了,最后扯皮一通,什麽大事都解决不了,还是得相国们私下沟通协调。
所以萧夏就作出了规定,大朝十天一次,不得超过一个时辰,平时各官署在辰时正点卯,也就是上午八点,你只要八点前出现在座位上,那就没有问题了。
这个规定就对中老年官员特别友好,要不然官员们半夜三更就得起床,全家都跟着折腾。
裴矩走出官署,一名侍从上前躬身道:「裴相国,陛下召见!」
裴矩点点头,「我这就去!」
裴矩是尚书左仆射丶礼部尚书,主管祭祀丶教育丶外交等等事务,不多时,裴矩来到了御书房。
御书房依旧是从前天子杨广的御书房,他等候片刻,一名小宦官出来道:「裴相国请进!」
裴矩匆匆走进御书房,只见刘文静丶张云秋和裴文安也在,刘文静虽然是右相,但他同时也兼任吏部尚书,所以他又被称为吏相,张云秋主管户部,他是财相,裴矩是礼相,裴文安是兵相,萧瑀是门下侍中,主管规则,有权封驳各项政令和旨意。
很多规矩都是从江南总管府那边延续过来,和以前的朝廷不太一样,比如圣旨和政令就是从前的晋王令和尚书行台令,圣旨必须要政事堂先讨论通过,上面有中书和门下大印,这才能交给天子审批,天子批准同意后草拟圣旨,最后还要由门下省的给事郎进行合规性审核,审核无误后,圣旨才能发出去。
门下省的一个官衙叫做给事中,黄门侍郎出任主管,由十六名给事郎组成,八人管进,八人管出,严格进行合规性审核,比如应该由天子决定的重要政务,只由相国批准了,那这道政令就发不出去,给事郎就会直接封驳,重新走流程上报天子。
同时给事郎从一开始就对各项政务进行了分类,哪些是部门审批的,哪些是宰相审批的,哪些必须上报天子,如果有紧急军情,直接交由天子决定了,也要在事后由枢密院提交给给事郎进行合规审核。
给事中的存在对规范朝廷权力有着极大的好处,大大减少了各种扯皮,也明确了官员的权责。
裴矩行一礼道:「微臣参见陛下!」
裴矩长期主管隋朝的外交,多次出使突厥,对突厥了解极深,这也是萧夏今天召见他的原因。
「裴相国,我们正在讨论盐税的推广实施,又提到了对私盐的控制,朕想知道,突厥和其他游牧民族盐的来源,裴相国了解吗?」
「启禀陛下,微臣略知一二,突厥盐源主要是来源于贸易,我们修建长城,一方面是防突厥入侵,其次就是防商人走私,从魏晋以来,我们对草原并不禁盐,所以盐基本上没有走私,都是通过各处贸易互市输送到草原,这是突厥最主要的盐源。
再其次就是从东胡那边输送过去,从前高句丽也大量向草原输出海盐,这条渠道已经没有了,最后幽州商人也会走军都陉向草原卖平州盐,估计现在是大头。」
萧夏沉吟一下问道:「突厥占领了盐川郡,影响有多大?」
(本章完)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3360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