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隋朝的棋局最新章节 - 高月 - 格格党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756章 时过境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756章 时过境迁

李建成又一次来到了洛阳,这次接待他的是相国刘文静。

李建成抵达洛阳的第二天,刘文静就奉命和他进行协商,之所以叫协商,是因为洛阳朝廷不认为他们之间有什麽可谈判的。

怎麽可能让李家割据关中,简直是痴人做梦,最多给你家族一点好处,关中和平回归大隋。

双方协商了近一个时辰,基本上是各说各话,李建成要求关中拥兵自立五十年,刘文静则提出,给李家一个资政名额和一个尚书名额,可以封郡王,允许世袭。

协商结束,刘文静匆匆赶来觐见天子,向萧夏汇报了协商情况。

「陛下,对方提出拥兵自立关中五十年,同时承认自己为大隋之臣,我们则提出了可以给李家的待遇,一个资政名额,一个尚书名额,封李渊为郡王,允许世袭,给三千户食邑,但对方没有兴趣,今天协商基本上就是各自表述,对方提出的条件不作回应,我们不理睬他们的自立,他们也不理睬我们提出的待遇。」

萧夏笑了笑道:「说白了他们想要里子,给我们面子。」

「对!就是这个意思,让我们满足王朝统一的虚荣心,他们要实际利益,控制关中。」

萧夏摇摇头,「既然不接受我们的善意,那就没得谈了,另外,他们提到延安郡之事了吗?」

「当然提到了,他们指责我们是趁人之危,他们全力对付突厥势力南侵,我们却在背后捅他们刀子,要求我们立刻撤出延安郡和雕阴郡。」

萧夏笑了起来,「你们可以这样回复他,并不是背后捅刀子,而是为了保护中原王朝的土地不被突厥势力侵占,我们是在替他们分担压力,大家一起对抗突厥势力。」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要求我们军队战后退出关内道。」

「军队当然可以退出,只要我们灭梁师都和李轨,我们军队就会退出,但那时关内道还会是他们的吗?」

刘文静也笑了起来,「微臣明白了,如果灭不了,就不用退了。」

萧夏摆摆手,「你其实还是没有懂朕的意思,道德从来都是双刃剑,他们用道德来抨击我们,那我们就同样用道德来还击,这种道德压制只是在刚开始有效,等生米煮成了熟饭,再谈道德,谁还会睬你这一套,这就像个年轻女子,抱怨父亲为了财礼把她嫁给一个大二十岁的男人,刚开始大家还同情她,等她孩子都生了三个,她还再抱怨,这个时候谁还会同情她?这就叫时过境迁。

同样的道理,时过境迁后,再谈退出关内道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刘文静欣然道:「微臣明白了,如果我们以抗击突厥势力南侵为理由,占据了关内道,然后我们再击败突厥势力,剿灭梁师都,收复河套和河西,这个时候道德就在我们这一边了。」

萧夏点点头,「我们要重视道理和法理,但我们又不能被它所约束,道德和法理不过是我们出兵的藉口而已,这天下终究是实力为王!」

刘文静默默点头,他又问道:「陛下打算怎麽收复关中?」

萧夏负手走到窗前,淡淡道:「之前朕还在为这件事殚精竭虑,但最近朕听到一个消息,朕就知道李渊大势已去了。」

刘文静没有说话,继续听天子的阐述。萧夏笑了笑道:「李渊犯下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他没收了元家的一万顷土地。」

「陛下是说他彻底得罪了关陇贵族?」

萧夏摇摇头,「武川会解散了,关陇贵族已成为历史,不复存在,他没收元家的土地并没有错,他犯下的战略大错是怎麽处置这些土地,他居然一万顷土地拍卖了,要是我,我就把所有关陇贵族的土地都没收,一半拍卖,另一半作为军俸,一次性分给士兵,每人五十亩,这样做,他就能获得至少五万名最忠诚的战士,这些战士为了土地而战,或者说为了未来而战,给军俸,士兵就只是为眼下而战,为钱而战,如果我比李渊每月多给他们一贯钱,这些士兵都会跑到我这里来了,这就是土地和钱的区别,至于关中」

萧夏卖个关子,微微笑道:「等我们把周边都拿下来,把他们包围在关中,潼关是我们的,武关丶大散关丶萧关都在我们手中,渐渐的各县也开始效忠我们,最后我们把他们压缩为长安一城,这个时候他们再困兽之斗,还有意义吗?」

李建成团队在洛阳只呆了三天,他们意识到已经没有必要再谈下去,只得悻悻离开洛阳,返回了长安。

萧夏随即召见了杨侑,历史上,王世充在杨侗退位三天后就把他杀了,而李渊则稍微耐心一点,等杨侑退位一年,大家把他忘了以后,再下手杀他,这就是李渊和王世充的区别,一个是五十步,一个是百步。

杨侑见到叔父,立刻跪地大哭,萧夏连忙扶起这个十四岁的侄子,鼻子也一阵发酸。

「孩子,别哭了,你回家了,没有人再敢欺负你了,我们去见见你的父亲和兄长。」

萧夏带着杨侑来到萧太后所住的安福宫,萧太后见到了孙子,欢喜得落泪,兄弟三人更是抱头痛哭。

萧夏坐在兄长杨昭身边,握着他的手笑道:「我把大哥的孩子都带回来了!」

杨昭呆呆望着三个儿子,步履蹒跚地走过去,一会儿摸摸这个儿子的头,一会儿摸摸那个儿子,嘴里不知在说着什麽,三个儿子抱着父亲一起流泪。

萧夏轻轻叹口气,转身离开了安福宫。

第二天,萧夏下旨,封杨侑为陈王,让其拜中书舍人薛稷为师,学习书法,兄弟三人都以研究书法和文学为主,潜心学问,燕王杨倓拜国子监祭酒虞世南为师,越王杨侗拜弘文馆学士欧阳询为师。

这是保护兄弟三人最好的办法,让他们远离政治,在文学艺术上有所成就,让他们得以善终。

后来杨倓接任师父的职务,出任国子监祭酒,晚年创办了嵩山书院,成为天下第一大书院。

杨侗成年后出任宗正寺少卿,四十岁时出任鸿胪寺卿,代表天子出使法兰克王国和西哥特王国,也就是后世的法国和西班牙。

至于陈王杨侑,他身体较弱,终生都在弘文馆教书,后来成为弘文馆首席大学士,他在晚年自创书法杨体,成为书法一代大家。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