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621忆苦思甜
1960年2月6日,星期六。
调查组吃过早饭,并从食堂带了午饭,开始了此次调研之旅。
每人一个片区,唐植桐被分到了长江大桥附近的片区。
为了方便开展调查工作,市局调拨了八辆自行车归调查组暂时使用。
第一次去所负责的辖区,是各支局同志领过去的,昨天虽然接触短暂,但大家已经与对接的支局同志相识。
与唐植桐对接的这位叫姜思远。
这边的天气比四九城稍微暖和一点,唐植桐没穿棉袄,里面开司米,外面一件外套。
路上,姜思远跟唐植桐大概介绍了一下自己所在支局的日常工作内容。
得益于曾经做过投递员,唐植桐对那一套并不陌生,来到支局后上手也很快。
上午,跟着投递员投递,由于定量降低的缘故,投递员骑行的并不快。
这算不上缺点,等下半年挨饿高峰,就连四九城也是这副做派。
唐植桐在跟着投递的时候,就跟辖区内百姓普及邮编的好处,并贴心的在各条胡同的墙上用粉笔写上辖区的邮编。
有部分群众会问及自己关心的某地点的邮编,唐植桐也耐心的用对照表一一查询并告知。
一旁的投递员并没有参与的意思,连话都不想说,尽量节省力气。
对于这种情况,唐植桐也没有责怪,就八个字:事出有因丶情有可原。
投递工作只进行了一上午,回到支局后唐植桐看了一眼积压的信件,从邮戳上看,有几天前到的。
「姜所长,这是信件有积压?」唐植桐翻看一下信件后,又将信件原样放了回去。
「对,定量降的厉害,市局关心职工,降低了投递时长。」姜思远没瞒着,苦笑着承认了,但这不是他个人的锅。
唐植桐在一旁点点头,表示了理解,但追问了一句:「时效性不能保证,准确性能保证吧?」
「我们肯定是要投递到位的,要不然对不起身上穿的这身制服。
为了兼顾节省体力与投递到位,我们将支局的辖区化划成了几个小的片区,,每天去一个片区,几个片区轮流投递。
信件积压的同时,每个片区的信件也会逐日增加,只要攒一周,就够这个片区一上午的投递量。
信件多了,而且都在一个片区,投递起来不用多跑冤枉路。
算下来,其实工作量并没有降低太多,但能节省体力。
其他支局都是这种情况。」
姜思远将具体的操作方法大概给唐植桐介绍了一下。
「唐专员,你看写报告的时候,能不能稍微抬抬手?我们这实在是太难了。」姜思远说完,恳求道。
「姜所长,我也是投递员出身,我对咱们这边的困难感同身受,我会实事求是的如实汇报。」唐植桐没有直接答应下来,说的四平八稳,但言外之意很明确。
「那真是太谢谢了!」姜思远拉着唐植桐的手摇了起来。
空口白牙,姜思远一点表示都没有,但唐植桐依旧愿意如实写,无它,太难了。
中午吃饭是在支局吃的,各人吃各人的。
食堂今天没有再给调查组往棒子面里掺面粉,纯棒子面的窝头,但比昨天乾爽了很多。
既然是调查,唐植桐也没有偷着瞧支局各位同志的伙食,而是光明正大的跟他们坐在一起,仔细打量起来。
有人吃的是掺了高粱米的双蒸米饭,有人吃的是棒子面窝头,但颜色比唐植桐饭盒里那份暗淡很多,还有人带的乾粮黑乎乎的,唐植桐没看出是什麽。
「来,我尝尝大家的伙食。」唐植桐将自己饭盒里的窝头尽量均匀的掰成了好几份。
「唐专员,这怎麽好意思?我们这乾粮可不好,跟你换,你就亏了。」姜思远见状,赶忙拒绝道。
「什麽亏不亏的,都是咱自己的同志。
要我说呀,市局还是太客气了,昨天黄组长都说了,不搞特殊,结果这窝头还是比你们的好。
说实话,看着你们吃这些,我却吃这样的窝头,我吃不下去。」唐植桐不顾姜思远的劝阻,每人一份都分了出去。
「唉,那……我也分你一些。」姜思远看劝不动,拿起自己的饭盒,就要往唐植桐饭盒里拨。
「别,别,我自己来。」这回换唐植桐拦着了,把姜思远的饭盒接了过去。
唐植桐不会多要这边同事的口粮,但是生怕他们多给了,自己有储备,但他们没有啊!
「再多点,再多点。」姜思远看唐植桐就拨了一点,明显比他给自己的窝头少,督促道。
「够了,够了,差不多得了。咱都按这个标准来。
姜所长,你也别老专员丶专员的喊我,就我这级别,当不起专员二字,喊我小唐就行。」
唐植桐将姜思远的饭盒还回去,然后逐一从其他人饭盒里往自己饭盒里拨饭,都是差不多的量。
「嘿,专员听着多威风。」唐植桐不占便宜丶不仗势压人的做派一下子赢得了支局里所有工作人员的喜欢,他们说话也亲密了起来。
「不行,不行,让真专员听到了,我这工作也就做到头了。」唐植桐笑呵呵的端着百家饭,说道。
专员在几十年后烂大街,像什麽行政专员丶商务专员等等,都是低的不能再低的底层职位,但在眼下来说,专员妥妥的是干部专称。
从乡科级到地委的领导,都是可以用「专员」来称呼的。
百家饭并不好吃,吃到嘴里,唐植桐总算知道别人的棒子面窝头为啥颜色暗淡了,是陈粮,有点发霉。
「唐调研,这棒子面比四九城差吧?还能吃的习惯吗?」唐植桐不让称呼「专员」,但支局的同志也没有直呼小唐,而是变通了一下。
「还行,哈哈哈。我妈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我小时候伙食还不如这个呢。我听我妈说她小的时候,饿得吃三合面,里面掺了锯末的那种。」唐植桐自然不会拿两个城市的伙食作对比,因为说出来不利于团结。
像这种情况,就只能转移一下话题,比如「忆苦思甜」。
「嘿,还真是。以前碰到灾年,别说陈粮,就连湖里的荷叶都能给薅了吃,真是逮啥吃啥,一点都不敢挑剔。我小时候饿得皮包骨头,肋条根根分明。」一说到以前,姜思远也来了兴致。
「就是,以前连这种地瓜面也没有,我邻居当时有吃观音土涨死的,肚子跟个皮球似的,那麽大。」端着黑乎乎乾粮的那位说道。
唐植桐也尝出来了,味道并不好,黑是因为发霉了。
地瓜面也叫白薯面丶红薯粉,各地的叫法不同,这玩意在九十年代时农村拿来喂猪,等不让养猪了,就成了粉条丶粉皮的淀粉来源,但不能是「东北雨姐」家的,因为她不舍得给家人们用红薯。
「这地瓜面窝头虽然苦了点,但比那个强。」其实是难以下咽的,但唐植桐看人家吃起来一点都不为难,也就都咽了。
「其实我也不想吃,但没办法。我家人口多,孩子还小,只能拿棒子面去市场上换地瓜面,能多换点糊弄肚子。」也许是注意到了唐植桐的视线和表情,这位吃地瓜面的仁兄跟唐植桐解释了一嘴。
「熬一熬,困难只是暂时的,总会过去的。」唐植桐单薄的说道。
「板马日的,哪晓得要熬几马早去!」这位不满的嘟囔了一句。
「瞎款麽斯,想死莫连累劳资们!」姜思远听到后用方言回了一句。
「你们讨论啥?听不懂,听不懂。」唐植桐反应也快,笑着摇了摇头。
武汉自古以来有「九省通衢」的称呼,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以前的物流集散中心。
物流量大,处理就得及时,否则容易积压,劳工被催的跟陀螺似的。
长此以往,武汉这边的百姓,性子就急了起来。
据说热乾面以前是汤面,但由于汤汤水水凉的慢,没空吃,就改成了乾面。
最能代表武汉人性格的是武汉公交。
武汉1929年就有了第一辆公交车,在八十年代末开启了个人承包制,为了赚钱必须多拉快跑,武汉公交就成了传说。
只要公交一加油门,就是武汉的风。
天上战斗机,地上521。
轮子都跑着火了,扶手都能给拉弯喽。
最恐怖的是,521碰到另一辆521。
公交车会漂移,你敢信?
这些都是当年风靡武汉的俏皮话,实事求是的讲,极速飙车,生死急速,在武汉521公交车面前弱爆了!
直到2017年,在各种先进科技装备的监控制约下,才彻底掰了过来。
下午的时候,唐植桐就待在了支局。
投递员虽然只投递一上午,但并不意味着下午可以回家,还得整理新送来的信件,为第二天投递做准备。
唐植桐在前台接待顾客,发现很多群众都没有写邮编的习惯。
为此,唐植桐琢磨着怎麽快速的提高这边信件的合格率。
百姓跟市局职工差不多,也都吃不饱,这时候强制要求他们去填写邮编,似乎有些小题大做,还容易引起不满。
这人呐,不满情绪压到一定程度,是非常容易炸的。
唐植桐不想自己来到这边一趟,却当一回导火索。
想来想去,唐植桐想了一个取巧的法子,打算回去以后试试。
「唐调研,这边离长江大桥不远,你来一趟武汉,不过去看看?」过来办业务的人并不算多,姜思远看唐植桐待在这边愣神,主动建议道。
「那就去片区走访走访。」唐植桐乐呵呵的应了,正好没吃饱,出去找机会再填补一下肚子。
姜思远目送唐植桐远去,心里松了一口气,刚才自个支局的员工说话有些不太合适,他希望唐植桐是真的没听懂。
唐植桐不知道姜思远的想法,还以为单纯的只是推介自己去看看「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武汉人的骄傲,也是国人的骄傲。
上面通汽车和行人,下面通火车,而且是双向四车轨的,放眼下可谓是配置豪华。
这年头出一趟差不容易,工作之馀游览一下当地的特色景点,也是众人约定成俗但不敢声张的做法。
因为上面不提倡,甚至反对,所以一个个都不声张,这也正是唐植桐不说去长江大桥,而说去「走访」的原因。
唐植桐将自行车寄存,然后步行浏览长江大桥。
看过了穿山越岭的高架,再看长江大桥,确实有些朴素,但这座桥相当结实,几十年后依旧毫无损坏,让那些豆腐渣汗颜。
长江大桥下方有个小广场,唐植桐看到很多游客在下面拍照留念。
从脸上的笑容和神色来看,有些游客饿的并不严重。
猫有猫道,鼠有鼠道,什麽年代都有能人。
来都来了,唐植桐打算拍个照留念。
拍照的有好几个,唐植桐选了一个脸上带着笑脸的摄影师,并谈好了价格。
笑脸笑语,这是投资最少,见效最快,回报最高的行为,但很多人都想不明白,往往都耷拉着个脸。
唐植桐以前买烟的时候,同样的价格更喜欢去笑脸相迎的店。
别人称呼摄影师为「照相的」,唐植桐称呼他「摄影同志」,一个简单地称呼,让摄影师脸上的笑容更甚。
交了钱丶拍了照,留下了学校的地址,摄影师在得知唐植桐是大学生后,更加热情了:「我也是大学生,放假没回家,借同学的相机出来赚点零花钱补贴一下家里。」
「不错啊,自力更生。」唐植桐给摄影师竖了个大拇指,就人家的这操作方法,不仅工作比谷漫苍理发轻快,而且赚的还多,是个有脑子的。
「嗐,没办法,谁让现在吃不饱呢,都是粮食逼的。」摄影师大方的笑笑,指着长江大桥,给唐植桐作了一番介绍,有点导游的意思。
就凭人家这番做派,生意好不是没道理的。
来这边之前,唐植桐在小学课本里学过《NJ市长江大桥》的课文,眼下南京的还没建成,也不知为何这第一座大桥没能上课本,第二座反而出名了,也许是因为这座是援建?
通过兼职摄影师的介绍,唐植桐了解到,大桥局职工对能参加大桥建设而骄傲,近两年他们不少给自己孩子取名叫「建桥」丶「汉桥」丶「建成」的。
重名率比较高,派出所都出面去劝阻过,但没用。
(本章完)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3360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