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合院:猎人开局,枪指贾张氏!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032章 技术和希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周阳点头:“可以调研,但别急着定。先把尼日利亚的模式跑通,人才、技术、供应链都成熟了再说。”

傍晚,储能部的张工拿着储氢罐的检测报告进来:“周董,周总,储氢罐的所有测试都通过了!国家能源局的专家来看过,说我们的技术路线全国领先,示范项目的补贴申请很有希望获批。”

周子轩接过报告:“补贴能拿多少?如果能批30%,我们的成本压力就小多了。”

张工答道:“专家说我们的项目符合‘绿氢全产业链’要求,补贴比例可能达到35%,大概能拿到5000万。他们还建议我们申报‘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再拿点研发经费。”

囡囡插话:“我看了申报指南,里面有‘智能储氢系统’的方向,我们可以把储氢罐和智能传感器结合,申报这个方向,胜算更大。”

周阳说道:“让张工和王博士组队申报,多找几家高校和企业联合,阵容强大点。这个项目做好了,我们就能从钢铁厂变成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路子更宽。”

接下来的日子里,厂里的好消息不断:比亚迪的整车测试通过,签订了三年独家供应协议;中交建的大桥项目追加了5000吨智能钢材订单;自修复钢材的专利获批;储氢罐示范项目成功入围国家能源局名单……

这天,周阳、周子轩、囡囡又坐在会议室里,讨论下半年的计划。

“氢基钢材的产能要再扩一倍,”周阳指着报表,“现在的订单排到年底了,客户催得紧。设备部看看能不能把老轧机改造一下,增加一条生产线。”

刘部长立刻说:“老轧机改造没问题,大概需要两个月,预算800万,比建新线省一半。我下周就出改造方案。”

囡囡补充:“智能钢材的应用领域要拓展,除了桥梁和建筑,我们可以试试油气管道。昨天和中石油的人聊了聊,他们对能监测腐蚀的智能钢管很感兴趣。”

张经理接话:“我已经安排人去中石油的管道局拜访了,带了样品和测试数据,争取下个月出合作意向。”

周子轩看着尼日利亚的报表:“那边的彩涂板利润比预期高15%,赵工建议再上一条镀锌线,我觉得可以批准,让他们趁热打铁,抢占市场。”

周阳点头:“让财务给他们拨2000万,注意控制风险,别一下子投太多。阿明的培训要抓紧,本土化人才是关键。”

夕阳透过窗户照进会议室,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窗外的轧机还在轰鸣,智能车间的灯光次第亮起,像一片闪烁的星河。

“爸,”周子轩看着报表上不断增长的数字,“我们离‘五年内成为全球绿色钢铁标杆’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周阳笑着说:“路还长着呢。记住,做企业就像轧钢,既要高温淬炼,也要冷水temper(回火),有硬有软才能成好钢。”

囡囡拿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你们看,这是尼日利亚钢厂的员工在光伏板下种的中国蔬菜,长得多好。他们说,这叫‘钢铁田里的中国绿’。”

周子轩和周阳凑过去看,照片里的蔬菜绿油油的,背景是红彤彤的轧钢车间,画面格外和谐。

“这才是最好的合作,”周阳感慨道,“不仅输出钢材,更输出技术和希望。”

尼日利亚钢厂的彩涂板生产线投产后,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当地最大的建筑商一口气订了3000吨,用来建造西非首座全玻璃幕墙写字楼。赵工在视频里笑得合不拢嘴,身后的车间里,阿明正带着几个当地工人调试新到的镀锌设备。

“周总,您看这镀锌层多均匀!”赵工举着一块样板对着镜头,“昨天测了盐雾试验,1200小时没出锈点,比欧洲进口的还好。”

周子轩看着屏幕里锃亮的镀锌板,点头道:“不错。让阿明把工艺参数记好,每周发回国内存档。对了,当地工人的培训进度怎么样?”

阿明接过话:“周总放心,已经有15个当地人能独立操作生产线了,我每天给他们开小灶,下个月再送5个去国内总部学智能控制系统。”

囡囡凑到镜头前:“阿明,你们种的中国蔬菜丰收了没?上次看照片馋死我了。”

阿明挠挠头,笑着转身指向车间外:“收了收了!茄子、黄瓜、西红柿都结了,我们中午就用它做了番茄炒蛋,味道跟国内的一样!”

挂了视频,周子轩翻着尼日利亚的成本报表,对周阳说:“当地的电价比预想的低,人工成本只有国内的三分之一,照这个势头,年底就能回本。”

周阳敲了敲报表上的“物流成本”一栏:“海运这块还是太高,让采购部找找当地的物流公司,最好是中资背景的,能省点运费。”

正说着,储能部的张工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红色封面的证书:“周董!周总!我们的储氢罐项目拿到国家示范项目资质了!补贴批了5200万,比预期还多200万!”

周子轩猛地站起来,接过证书翻了两页,递给周阳:“爸,成了!”

周阳看着证书上的公章,手指轻轻摩挲:“好小子,没白熬夜。张工,生产线什么时候能投产?”

张工兴奋道:“设备已经在安装了,下个月试生产,第一批先给中科院的氢能站送10台样品。对了,比亚迪刚才打电话,说他们的氢能汽车生产线想配套我们的储氢罐,问能不能定制20mpa的型号。”

囡囡眼睛一亮:“20mpa是我们的强项啊!王博士团队早就做过测试,材料强度够,就是阀门得重新设计。”

周子轩立刻道:“让王博士和比亚迪的工程师对接,一周内出方案。这个订单要是拿下,就能打通‘钢铁-储氢-汽车’的产业链,意义重大。”

下午,同济智能示范楼的钢结构吊装到了最后阶段。囡囡在现场盯着数据大屏,屏幕上的应力曲线平稳得像一条直线。

“教授,您看这组数据,”囡囡指着屏幕,“吊装到80米高度时,最大应力320兆帕,离屈服强度还有150兆帕的余量,稳得很。”

教授拿着望远镜看着吊在空中的钢柱,感慨道:“这要是在以前,我得请三个专家组盯着,现在有你们的智能传感器,我在办公室就能放心喝茶。对了,你们的自修复钢材什么时候能用到建筑上?我这楼想留一层做试验。”

囡囡笑道:“下个月就能送样品过来,到时候在楼板里埋点微胶囊,就算有小裂纹也能自己长好,您就等着省心吧。”

这时,中交建的项目负责人突然打来电话,声音急促:“囡囡经理,不好了!跨海大桥的钢索检测出几处磨损,你们的智能监测系统怎么没报警?”

囡囡心里一紧,立刻调出系统后台:“张总别急,我看看数据……哦,是监测点的电池没电了,昨晚系统发了低电量预警,可能你们没注意看。我们的技术员正在附近,半小时内到现场更换,顺便做全面检测。”

挂了电话,囡囡立刻给技术员小王打过去,语速飞快:“小王,带10组备用电池,去跨海大桥的3号索塔,中交建说钢索有磨损,赶紧去排查,我随后就到。”

等囡囡赶到现场时,小王已经换好了电池,正在用检测仪扫描钢索。“经理,磨损是有,但在安全范围内,是他们的巡检员太紧张了。”小王指着屏幕,“你看,智能系统记录的最大磨损量0.2毫米,规范允许0.5毫米呢。”

中交建的张总松了口气:“是我们疏忽了,没看预警信息。你们的系统确实靠谱,刚才总部打电话,说再追加2000吨智能钢材,用于引桥部分。”

囡囡松了口气,笑着说:“张总放心,追加的钢材下周就能交货。对了,我们新开发了钢索自润滑系统,能减少30%的磨损,要不要给你们的老桥也装一套?”

张总眼睛一亮:“真的?那太好了!我让技术部跟你们对接,先在引桥试试。”

回到厂里时,已是深夜。研发楼的灯还亮着,王博士团队正在调试20mpa储氢罐的阀门。“囡囡姐,你看这个新型密封圈,用的是氢基钢材粉末烧结的,密封性比橡胶的好10倍,还耐高温。”一个年轻工程师举着样品说。

囡囡拿起密封圈看了看:“硬度怎么样?别用几个月就磨坏了。”

王博士笑道:“做了磨损测试,相当于用10年的量,磨损量不到0.1毫米。比亚迪的人明天过来,正好让他们看看。”

第二天一早,比亚迪的技术团队就到了。在储能车间,当20mpa储氢罐顺利充氢、压力稳定在目标值时,对方的总工程师拍着周子轩的肩膀说:“周总,这技术太牛了!我们的氢能汽车续航能再提100公里!我现在就签合同,首批订500台!”

周子轩和他握手笑道:“合作愉快!我们不仅能提供储氢罐,还能帮你们建加氢站,用我们的智能钢材做加氢机框架,又轻又结实。”

“那太好了!”总工程师眼睛更亮了,“我们正愁加氢站的建设成本高,一起干!”

消息传开,厂里的士气更高了。氢基钢材车间的工人主动申请加夜班,说要把储氢罐的配套钢材赶出来;智能传感器生产线的员工发明了快速校准法,效率提高了20%;连食堂的师傅都推出了“氢能套餐”,说要让大家吃好喝好,为氢能事业奋斗。

周阳看着厂区里忙碌的景象,对周子轩和囡囡说:“下个月的全球绿色工业大会,我们得露个脸。把氢基钢材、智能储氢罐、自修复技术都带上,让全世界看看中国钢铁的厉害。”

囡囡立刻道:“我来负责展台设计,用ar技术展示全产业链,让老外一扫码就能看到钢材从炼钢到变成储氢罐的全过程。”

周子轩补充:“让尼日利亚的赵工也录段视频,讲讲我们的海外工厂,体现国际化布局。”

大会召开那天,轧钢厂的展台前围满了人。当全息投影展示出自修复钢材的裂纹闭合过程时,人群里发出阵阵惊叹;当尼日利亚工厂的实时生产画面出现在大屏幕上时,不少外国客商当场就拉着张经理谈合作。

一个德国钢铁企业的ceo握着周阳的手说:“周董,你们的技术太让人震撼了!我们想引进你们的氢基还原技术,愿意支付专利费,还可以合资在欧洲建工厂。”

周阳笑着说:“合作可以,但技术得共同研发,我们要的是共赢,不是单方面输出。”

大会结束后,订单像潮水般涌来:德国的汽车厂订了1万吨氢基钢材,东南亚的跨海大桥项目要5000套智能监测系统,非洲的光伏电站想用上他们的储氢罐……

周子轩在庆功宴上举起酒杯:“这只是开始!明年,我们要在欧洲建研发中心,在南美设加工厂,让‘中国智造’的钢铁遍布全球!”

囡囡跟着举杯:“还要把我们的蔬菜种到全世界的钢厂里,让绿色和钢铁一起生长!”

周阳看着眼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又望向窗外灯火通明的厂区,眼角泛起笑意。他想起几十年前刚进钢厂时,老厂长说的那句话:“钢铁是冷的,但炼钢铁的人,心要热。”

如今,这团热焰不仅在国内燃烧,更要烧向世界。而那些关于钢铁的故事,关于奋斗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轧机的轰鸣里,在数据流的闪烁里,在每一个为梦想熬夜的灯光里,永远鲜活,永远滚烫。',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