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最新章节 - 十二楼月明 - 格格党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58章 何大将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158章 何大将军

在郭典的檄文传到雒阳后没几天,一份黄巾于召陵县击破汝南太守赵谦的报告传到了雒阳。

据称,汝南黄巾军起兵后,赵谦率军出击,却不幸被黄巾击败于召陵县。

随后赵谦且战且退,一路退到了陈国陈县。

赵谦手下属吏,包括议生袁秘丶主簿陈端丶功曹封观丶门下督范仲礼丶贼曹刘伟德丶主记史丁子嗣丶记室史张仲然七人力战至死,全部战死于前往陈县的路上。

赵谦仅以身免,便上书自己弹劾自己战败过失,并提请朝廷褒奖封赏下属之忠义。

按说这也是正常逻辑,虽说赵谦战败,但其部属忠心可嘉,表彰死难的下属也是应有之义。

只不过,这报告只字未提是汝南哪个黄巾这麽厉害,也只字未提作战的具体情况,反正就是战败了,然后死人了,死得忠义,舍身挡刀那种……

此时正是刘宏刚刚下诏封郭典为汝阳侯,并让何进把郭典的家人迁到汝阳去的时候。

而汝阳县,就在召陵和陈县的正中间,距离两边都只有几十里。

如果赵谦是在召陵战败,要撤往陈县,那就必然会从汝阳经过,所谓的「前往陈县的路上」,其实就是汝阳地界。

而汝阳……整个县都是袁家土地,县里全都是袁家的族人丶家臣丶门客丶仆役丶佃农——真就一个外人都没有,而且随时能动员出上万青壮。

颍川黄巾大方波才隔得这麽近都没敢跑汝阳来劫粮……

召陵倒确实有黄巾,但这个黄巾没有起兵造反。

赵谦去召陵县,不是去打仗,而是去抓马元义。

之所以有那麽多人死在陈县,其实是因为且战且退去陈县的是马元义,袁秘等人确实算是战死的,但他们是死在抓捕马元义的途中。

……

这段时间,何进过得有些憋屈。

手下精锐被调走,董重这个骠骑将军反倒是压了自己这个大将军一头。

身为大将军,乾的却是打造军械的活儿……早就没当将作大匠了,却还是将作大匠。

当然,天子还让他顺便调查一下张角门徒马元义,毕竟唐周举告过马元义要在雒阳谋反。

可何进在河南查了两个多月都没查出个名堂——马元义压根就不在雒阳,也不在河南尹,当然是查不到的。

眼下黄巾贼又发了清君侧的檄文,天子还让何进把郭典的家人送去汝阳……

何进当时就觉得,这清君侧,天子该不会以为这是指的清掉自己这个大将军吧?

要不然天子为啥要把自己调离雒阳?

迁移贼人家属这种芝麻绿豆大的小事,有必要让大将军做吗?

有汉一朝外戚名声一直不好,天子这是不信任自己啊……

而就在他借酒浇愁的时候,袁绍给他送了份大礼。

袁绍把马元义抓到了何进面前。

袁绍说,马元义藏在雒阳试图绑架刘辩,宫里也确实有太监是黄巾同党,马元义准备里应外合一举下手,黄巾贼那檄文根本就不可信,贼人是要谋害天子!

但马元义当然不是在雒阳抓到的……

郭典的檄文刚开始传播,随后马元义就立刻被送来,期间只隔了三天。

何进没去考虑这意味着什麽,唐周一开始举告的就是马元义,若是破获马元义谋逆大案,当然是大功一件,把宫内隐患肃清也是大事——若是办成了这大事,天子自然会明白何遂高忠君之心!

于是何进将袁绍辟为大将军掾,严刑拷打马元义,并大肆抓捕与太平道有关人士。

比如信奉过太平道的丶总是提及黄天的丶在各县墙壁上写过字的,当过医生的……等等。

这一通抓捕牵连了上千人,还把之前被唐周举告但查无实据的封胥丶徐奉两位中常侍带到了诏狱调查。

涉及皇子安全,何皇后当然会配合下旨查问的。

说实话,这俩中常侍当然不是什麽好东西,但非要说他们勾结黄巾那就真是冤案了。

这俩太监只是信黄天而已,但真不是什麽黄巾内应——没必要啊。

太监又不缺粮食,中常侍也是太监在天子手下的最高职务,到头了,而且当今天子刘宏也并没打算干掉他们,他俩造反干啥?

为了挑战极限吗?

而马元义在百般拷打之下依然坚持说雒阳没有黄巾大方,而且称自己是到荆扬两地召集医者去冀州的,没打算在雒阳作乱,也不认识什麽中常侍。

这其实是实话。

马元义是张角正式叛乱之前就派出来的,当时冀州瘟疫严重,张角打算召集南方的中医下医,一起前往冀州控制疫病传播。

雒阳确实没有黄巾大方,马元义确实是张角的弟子,但并不是大方渠帅。

他在召陵被抓,也是因为如此——他带的都是真正的医生,召陵北边的颍川此刻正在大战,马元义没来得及过黄河。

只是,在何进眼里,这只是贼人狡猾不承认罢了,毕竟谋逆之罪谁都不会承认的。

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朴素认知,觉得贼的话是不可信的,太监也是满口谎言的,只有那种浓眉大眼一脸正气且名声极好的青年说的话比较有可信度……

袁绍就是那种浓眉大眼一脸正气的青年,不仅长得帅,而且袁绍有仁厚君子急公好义的美名。

在雒阳当那麽久的黑老大可没白当,虽说宫里都知道他蓄养死士,但在外面,大多数人都会把救济贫困结交好汉视为「慷慨仁义及时雨」。

有张好脸,有个好名声,确实是不一样的。

封胥丶徐奉这两个太监说的话当然被视为了狡辩,这两人家中有族人仆从数百人,何进觉得这些人确实很有可能劫持自家外甥,也很有可能谋害自己的妹妹和妹夫,毕竟内鬼这种东西,稍有怀疑最好就先干掉。

而且封胥和徐奉两人家里确实有很多兵器,并且之前还与何家有点矛盾——卖马的时候抢过业务。

说实在的,这年头谁家要是没点兵器,那才是真奇怪……

但何屠户觉得这事必定是个铁案,不是也得是——他真的不喜欢太监,太监老是想教他做事,还阻止他进宫,并且老是与何家抢生意。

而袁绍,不仅帮他做过生意,而且对他恭恭敬敬,说话又好听……

与士族领袖合作,何家的名声也好听啊!

何屠户也想当士族的。

于是何进将马元义车裂,并将封胥丶徐奉二人定为奸细直接诛杀,受牵连被杀的有上千人——那些曾经信过黄天的人无一幸免。

随后何进向天子上报,称马元义确实勾结了封胥丶徐奉,在雒阳蛊惑上千人准备谋反,证据确凿已经诛灭。

上千「黄巾」暗藏于雒阳,且马元义确实是张角弟子,又有唐周作证,还抄出了那麽多兵器,那当然算是证据确凿了。

刘宏也没想到何进下手这麽快,头天还说调查封胥丶徐奉二人,第二天就制造了屠杀千人的惨案。

但刘宏可不像何进的思维这麽简单……

刘宏的第一反应便是——这恐怕是袁家因郭典的檄文而做出的反击。

何进与何皇后为查黄巾杀人上千,这大案会直接导致郭典檄文引发的舆论被冲淡,而且何进下手太狠——何进这个大将军恐怕会因此成为檄文里所说的豪右,清君侧看起来恐怕更像是在说清理何进……

刘宏考虑了很久,索性下诏,以除贼有功给何进封侯——封为慎侯。

慎县,也在汝南郡……

何进是南阳人,按说封侯应该封南阳的县,但刘宏给何进封在了袁家地盘上。

这个封爵当然不是表彰……

慎,本就是双关之意,是天子觉得何进与袁家走得太近,特意将何进的封地弄在了袁家地盘上,与郭典的汝阳侯一个意思。

随后刘宏让何进立刻离开雒阳去封地,顺便把郭典的家人送往汝阳。

这是要借着何进,试探一下汝南到底是个什麽情况。

天子有一种不妙的感觉——既然袁家反击得这麽快,那朝廷的军队恐怕是不太受控制了。

皇甫嵩和朱儁被困于长社一直没动静,这恐怕不是两位将军的能力问题,而是颍川与汝南的问题。

若是换个人,大概早就看出天子的警告与放弃之意了。

可何进偏偏就没看出来。

他甚至都没看出郭典的檄文是什麽意思,只觉得郭典此人数典忘宗……

而且,就在他准备动身离开雒阳之前,又听了些蛊惑。

「大将军真欲将此附逆之贼带往汝阳?」

袁绍摇着头问何进:「大将军难道此刻尚不知天子心意?」

「本初所言何意?」

何进是真不懂。

「郭典叛逆投贼,天子怎会真心封侯?所谓封侯,不过是为彰其赎回安平王之名,给个说法罢了……」

袁绍一脸正气的说着:「大将军,您想想,天子怎会让附逆之人得享封邑?」

「倒也是……但诏令已下,天子金口玉言,总不能……」

何进想想觉得也对,天子怎麽会让反贼封侯呢?只是领了诏令却必须办事……

「如今张角为祸,若大将军挟郭典家人以孝义相逼,或许能令郭典刺杀张角!此事若成,便是救天下之大功啊……」

「若能,则郭典为天下表率,大将军便送其族人就封,以彰其勇烈;若不能,那郭典便是贼,大将军便杀其族人立威,以免天下人从贼附逆。」

袁绍抬手指了指诏书:「这才是天子本意啊,天子不能做此挟人威逼之事,所以才让大将军操劳……便如之前杀封胥丶徐奉,天子受此二人多年侍奉,多少有些感情,所以便只能由大将军下手。大将军杀阉宦取其财货解天子困顿,不仅得了万民称颂,还得了县侯之爵……大将军当明白天子心意的。」

「竟是如此!难怪总觉得天子与吾不亲……实是驽钝,若不是本初相告,何遂高却不知解天子之忧!」

何进恍然大悟,是啊,自己一直奉命行事,但天子总是和自己不亲。

反倒是之前自作主张办了马元义大案,立刻就封了侯!

这就是自己不懂得揣摩天子心意啊……

何进很是欣赏的看着袁绍:「吾当为本初举高第也!驱郭典杀张角,正是灭贼之计!」

袁绍其实只是想让何进胁迫郭典的家人不放罢了……

只要郭典的家人不落到汝阳地面上,那就算是解决了袁家一半的问题。

而另一半……

自然有何大将军顶锅。

……

其实郭典是不可能刺杀张角的。

郭典心里很清楚,他必须对天子有用,家人才能活,他若是没用了,家人就死定了。

除了天子,谁都不会杀他的家人,因为谁对郭典家人下手,谁就是檄文里的豪右。

怎麽样才能对天子有用,这便是刘备让他入广宗之前给他的告诫。

郭典的檄文当然也有刘备的指点,刘备是想帮天子一把,免得天子被豪右彻底压制。

刘备知道,如果不把黄巾从造反改成清君侧,那就没人能阻止袁家取得最大的胜果了。

卢植尚且摇摆不定,其他将军又会如何?

顶天了与卢植一样……

但实际上都没人能做到和卢植一样,卢植就已经是道德水平顶尖的士人了。

领军将领皆是士族,朝廷军队离开雒阳后根本不受天子控制,但如果黄巾仍是以『造反』为宗旨,那朝廷就必须一直剿灭。

最终结果无非是朝廷无兵可用,豪族『义军』四起,中央衰弱,军阀割据——这是刘备知道的即将发生的事实。

而这个局面,只对袁家有利,对所有人都不利……

因为能提前举『义军』剿黄巾的军阀,必然都是那些提前知道会天下大乱的州郡官员,而这种早有准备的官员,几乎全都出自袁氏门下。

毕竟这事的根源就出自他们以粮食胁迫天子,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后果,甚至还帮张角布置了一番,使得黄巾必须和朝廷你死我活。

造反是黄巾与天子互相消耗;而清君侧就会是黄巾与豪右之间消耗,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豪门坐大。

但是,但是。

刘备此时远在西河,还不知道何进搞的那些么蛾子……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