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最后的活人机会
卢植之前和张梁打了场仗,将张梁逼得退守于广宗城下。
但张梁本就是来支援广宗的,这场仗其实没有真正的胜负,张梁损失更大,而卢植原本围城的方向缺了一块,也就是张梁扎营的界桥方向。
眼下卢植正在调遣兵马再度尝试包围,两边倒是没有再战,张梁也已经派人把守了界桥,但并没有过桥进犯甘陵。
界桥桥面将近三丈宽,跨度超过四十丈,而且是石桥,在这年头是挺难得的大工程。
其实到了桥中间就已经进入对面的弓箭射程了,对面也确实有两排弓手分列桥头左右,但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等人一直走到桥头,依然没人射箭。
这倒不是黄巾给刘备面子,而是张梁的部队与刘备之前见过的张角丶张宝那里的黄巾不太一样。
张梁手下是真真正正的军队,除了戴着黄巾之外,其他方面看起来与郡兵没什麽差别。
没有得到命令之前,他们不会擅自动手。
而刘备带出来的人不多,只有二十来人,对面也就完全没动手。
守在桥头的黄巾小校看起来很年轻,见刘备过桥,伸手示意弓手们举弓搭箭瞄向了刘备等人。
桥头还安了两排拒马,拒马后面还有一队长矛手。
看起来很警惕。
「涿郡刘玄德,来见大贤良师,请弟兄带路。」
刘备客客气气的朝那小校拱手。
「昨日不是和你们说过了吗?此路不通!当官的惯会骗人,我等不信你们的鬼话,退回去!」
看样子,昨天把刘虞派的使者撵回去的人就是这个小校。
「我只身一人去广宗城内见大贤良师,不带任何兵器。弟兄且带我去见天医吧,你做不了主的。」
刘备示意关羽张飞退后,自己一人下了马,解了横刀走到了拒马前面,与那小校隔着拒马对视。
他依然用着太平道的称呼,完全没提及黄巾或人公将军之类的。
「你……且在此等候。」
那小校愣了愣,大概是没想到有这麽不怕死的官,但也没带刘备过去,而是让兵士盯着刘备,自己跑去了不远处的营寨。
不多时,营里出来了一群人,打着『人公将军』旗号来到了桥头。
「某张梁,张子舜。玄德君之名某知道,来此是想为朝廷游说吗?」
张梁的眉眼与张角非常相似,只是少了些深沉,多了些刚勇。
虽说他身后的部下全都顶盔带甲,但张梁没穿盔甲,而是穿着士子袍服。但即便如此,仍然会让人觉得他是个猛将——就像张飞平时穿士子服的那种感觉。
这三兄弟很有点错位的感觉。
张角是真正的道宗,看起来却更像个儒士。
张宝是真正的医生,看起来倒是像个道人。
张梁也确实是个士人,但又更像是个猛将。
「子舜兄,备只是听闻大贤良师病了,前来探望的。」
刘备依然站在桥头,伸手示意了一下面前的拒马:「隔那麽远不便说话,近些交谈可好?」
「玄德君不惧声名受损?」
张梁看了看桥中间的张飞关羽等人,随后盯着刘备问着:「如今朝廷军队已欲对我等赶尽杀绝,玄德君还孤身来此,不怕落罪吗?」
「你又没法举告我,我能落个什麽罪?再说,若是我能带回甘陵王,那还有功呢……」
刘备摇了摇头,使劲把拒马挪开一个缝,抬脚便往张梁身边走。
张梁身后的黄巾力士有些骚动,张梁挥手让他们退去,自己也迎上前来:「玄德君果然如大贤良师所言……若这天下皆是玄德君这般官员,这天下又何至于此……」
刘备点了点头:「天地人皆不公,备知道。其实赶尽杀绝也不是天子之意,大贤良师应该是明白的。」
「大贤良师确实说过,天子是天子,朝廷是朝廷……但对于我等而言,没什麽区别。」
张梁低声说着。
确实是没区别,天子只能诏令军队平叛,却无法约束军队的具体行为——诏令如今还能有用,其实都是因为刘宏没让三个中郎将得到完全合适的领军名义。
卢植本该领北军五校,却实领三辅郡兵;皇甫嵩左中郎将应领三河骑,却领了北军五校;朱儁本该领三辅郡兵,但却领了三河骑。
这和张角三兄弟一样错位。
刘宏故意这麽安排,使得军队与将领相互约束,如今看来倒也有点效果,至少现在三支部队都能调动,但也仅限于能调动了。
「卢将军此时并无赶尽杀绝之意,若你们现在离去,还是有机会的。」
刘备转头看了看张梁:「我现在是甘陵都尉,只要能释放甘陵王,入甘陵为民,我便能护甘陵之民,还能分田地安置他们。」
「便如西河一般?玄德君好意某明白,但这需要大贤良师决断。」
张梁也转头看向刘备:「而且……吾门弟子,恐无人愿离大贤良师而去。」
「带我去见大贤良师吧,如今我这里可以活更多人,大贤良师也有此意的。」
刘备知道,黄巾不信朝廷,只信张角,想让他们离开张角去其他地方,恐怕就连张角本人都很难操作。
「大贤良师如今已不便见客了……」
张梁脸上有了一丝苦涩之意。
「病得很重吗?」
刘备皱起了眉头:「那便赶紧带我去。」
「玄德君,某不能带你前去……玄德君之意,我自去报之大贤良师亦可。」
张梁很犹豫的看着刘备,随后又看了看桥上的张飞等人,还回头看了看他自己身后的黄巾部众。
刘备叹了口气,取下头盔,低头从怀里摸出一块黄布,当着张梁的面扎在发箍上:「带我去吧,故友病重,我必须见他最后一面。」
上次与张角见面,张角用面巾捂着脸,刘备只觉得眉目眼熟,但没能见到他的模样。
但刘备知道在哪儿见过。
是在涿县十里亭……不是与自己做生意的那个中医,而是在十里亭做饭的一个无名道人。
那时刘备一直是靠十里亭的道人制作吃食的,那道人没说过话,看起来也没什麽特别,但刘备让驰刑士给流民分发粟米饼的时候,从他手里取过很多次乾粮。
这确实是故友,刘备在十里亭吃过很多次张角做的饭。
张梁本不想带刘备去见张角,但见刘备都自扎黄巾了,便也只好带刘备进了广宗城。
张角仍然单独待在一间屋子里,张宝也在这里。
除了张宝张梁,谁都没法带人进这屋子。
张角已经是弥留之际了。
原本就枯瘦的面容,现在已深深凹陷下去,躺靠在床榻上无法起身。
唯有眼睛仍然有神,像是脱离了身躯单独存了生机一般。
「善人是来送我吗?」
见了刘备,张角问候了一句。
声音很微弱。
「天师,我来活人。请天师下令,将不该殉道之人迁入甘陵,备保他们安居。」
刘备知道张角没法说太多话,便直接说事:「若有不信刘某的,也可入太行山。但此事需得加紧,卢将军很快就会再度围城,这是最后的活人机会了。」
「……好。」
张角也不说废话,微微点了点头:「请善人帮忙,让卢将军释放他所俘的吾门弟子,子舜会把甘陵王送回去。」
「天师可还有事交代?」
刘备应下,这与他想的一样,只要用俘虏直接置换,认同人人皆等的理念就行。
「哈哈……吾虽将亡,但吾道已成,无需多言。」
张角靠在榻上转了转头,看着刘备,轻轻笑了笑:「黄天已至,善人且自行大道吧……」
刘备点头,又摇了摇头,但终究什麽也没再说,解下黄巾离开广宗去了卢植那里。
……
卢植听刘备说要用俘虏换甘陵王,倒是很痛快的把俘虏移交了,围城打仗带着俘虏本来就不方便。
交换俘虏之事办得很顺利,甘陵王很快送到了刘虞手里,而刘虞一点都没停留,亲自把甘陵王刘忠带去了雒阳。
刘虞去雒阳,并不仅仅只是为了送甘陵王,而是要办他和刘备商量的另一件事。
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只有刘虞这样擅长操弄『名』的人,能理解刘备的想法。
现在的局势下,只有用名门自己构建的规则才能击破名门。
名门依赖的是忠孝节义的招牌,若是失去了名,那名门也只是个大一点的土豪。
名望这种东西,有个不可触碰的红线——不能篡位代汉。
否则,名门就不再是名门了,而是王莽。
王莽篡汉之事,离现在不过一百五十年而已。
而王莽当年,便是掌控天下的名门。
在没有篡位代汉之前,王莽的名望比之袁氏大有过之,被称为天下圣贤——真的是被称为圣人的。
太傅丶太师丶太保丶少傅四辅皆是王莽门人,位居三公之上,除了祭祀封爵之外,天下所有事都由王莽决断,称为四辅平决。
可是,王莽篡位了。
为了篡位,刘氏宗族诸侯王32家,侯爵181家,皆被王莽废黜。
而篡位当了皇帝之后,原本那套名门逻辑就必须改换成皇权继统逻辑,所以王莽必须着手改革,试图解决士族土地兼并,想留个世代基业。
这就使得他原本亲手创造的能让豪强士族受益的平台,转而要压制豪强士族了——就像某些网际网路平台一样,占领了市场之后就开始压迫入驻平台的合作商家,商家就不得不把损失转嫁到用户身上……
所以刘氏宗族必须反,天下豪强也必须反,草民被间接搞得活不下去,那也只有加入进来造反——绿林与赤眉,其实一支是汉室宗亲,一支是士族豪强。
天下皆反王莽,结果从篡位到族灭,不过短短数年而已。
王莽的头颅至今仍是大汉皇室藏品。
有这个先例在前,名门只要有了篡夺之态,那忠孝节义的招牌便不复存在了。
其实现代也一样,无论过往的名声有多好,实力有多强,只要涉及叛国卖国,那就会失去大多数号召力。
而刘虞所说的『代汉者当涂高』,这句箴言原本不是箴言。
这原本是汉武帝说的话,但断句不是这麽断的……原文是:「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或数十代汉者,当涂高也。」
汉武帝刘彻是第五代汉皇帝,他的意思是,在自己之后,第六第七代皇帝必然会遇到困难,但那时候自然会有出众的子孙后代,从险峻环境中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涂(途)高」是形容,指代从大道中途凸显而出的高俊之才。
而「代」并不是替代,而是指世代。
但王莽篡位时,便把武帝的话意思篡改了一番,用作了箴言,说成了:「汉有六七(十三)之厄,代汉者当涂高也。」
这是名门的典型操作方式,也就是曲解字意外加断章取义,把汉武的话曲解成六加七等于十三,说是十三个皇帝之后,大汉就应该被取而代之——当时西汉皇帝确实传了十三个。
高俊之才当然是以名望而论的,论名望自然没有人比王莽更高,毕竟王莽都被称为圣贤了。
王莽篡汉后,光武帝刘秀反王莽时,也把这句话拿出来用作了箴言,但光武帝是用的汉武原话,也就是大汉宗室中会有出众的子弟力挽狂澜。这『涂高』就相当于代表刘秀了。
「代汉者当涂高」,其实本来是正常的世间规律,汉武帝是个明白人,知道王朝不可能永恒存在,他只是希望子孙后代争气一点。
但问题在于,这句话被王莽用作了箴言,王莽篡位成功了;
光武用这句话为箴言,光武复汉也成功了……
两个成功案例在前,这句箴言,在这时候就已经不仅仅只是现代人认为的迷信了,这真就成了一种天命象徵。
若是论及现在的『涂高』,那当然是袁家人。
(注:曹丕接受禅让时也用了与王莽完全相同的箴言,一个字都没改。到献帝时东汉也刚好是传了十三个皇帝。)
……
其实刘备和刘虞传播的并不是谣言。
京中确实有两头共身的连体婴儿出生,刚出生便惊动了整个雒阳。
汝南也确实有奇花异草出现,不仅有龙蛇鸟兽形状的花木,还有双龙缠象形状的树,而且这些奇花异草就出现于汝阳县——当然,但凡去花木市场看看就知道,这玩意都是人造的……
畸形连体婴儿本来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有人故意传播推动,那就会显得很有指向性。
袁隗是现任司徒,是目前的袁家宗长。
前司空袁逢是袁隗的亲哥哥,几年前已死,其嫡长子袁基继承了宣文侯爵位,眼下任职太仆。
而嫡次子袁术目前也在雒阳,并再度任职折冲校尉,兼领虎贲中郎(不是中郎将)。
袁基和袁术也与袁家上一辈一样,一文一武,父辈三公,子辈九卿。
那两头共身的连体婴,便像是袁隗和袁逢两兄弟,也像是袁基和袁术两兄弟,共用袁家这个身躯。
那奇花异草就不用说了,王莽当初就搞过同样的异像,而且是与王莽那时候完全一样的东西——这是刘备让冥卒们弄出来的。
左沅的情报网目前只能撒到冀州,但京畿三辅各郡,很早就安排了冥卒打探消息。
张百骑目前叫『白骑』,一直在河南各郡游走管理冥卒。
这些冥卒其实仍是段熲的部曲,并不直属于刘备,但张白骑向来都是听刘备指挥的,段熲从来没给他们安排过任务。
传播箴言和异像这种事,冥卒其实很容易干——这活儿并不需要与其他人打交道,冥卒本就是两三人一组行动的,在人多的地方故意聊聊天就行。
大声密谋一直都是传谣言的最佳方式,每去一个地方就刻意聊聊天,只要聊天的内容足够有意思,很快就会有人自动传播。
这年头资讯少,一个小见闻就能让人津津乐道。
更何况箴言和异像本就是人们最喜欢吹的,两个脑袋的活婴儿,长成龙蛇云象形状的花草树木,即便是现代人也会吹很久。
关键是,这些都是事实,不是谣言。
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奇闻会改变很多人对袁家的态度,四世三公的名门如果不想被视为王莽二代,那就必须自我约束,至少必须表现出一点『忠君』的样子。
用小事改变大势,并不仅仅只有袁家会做。
刘备的工作还在继续,转移部分黄巾老弱,安置于甘陵地界,这是个费时费力的大活儿。
而且,就像张梁所说的一样,大多数黄巾,其实是不愿离开张角的,就连张角亲自下令都不愿离去。
有人要殉道,有人要求死,有人要坚决抵抗,有人要匹夫一怒,都可以理解。
刘备也不强求,只放开界桥,接收张梁张宝二人送过来的人。
甘陵离广宗太近,逃民无数,很多豪族也暂时迁居避祸了,整个甘陵国西边靠着清河的地方全都算是无主之地,安置黄巾绰绰有馀。
刘备甚至一把火烧掉了甘陵官廨里原本的土地凭证,并传令东部地区各家豪族『提供军粮以讨黄巾』。
(本章完)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3360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