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父老乡亲使牛耕地时一般都不用鞭打吆喝,却是给牛唱歌。水牛颈上枷一付丁字形担枷,一人扶犁,跟在牛的身后,一前一后,和谐统一,仿佛亲如一家共同劳动的兄弟。
在过去,赶牛的农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辛勤劳作却衣食无着。每天半夜时分,天上的月亮星星还没隐去,夜凉如水,别人正在酣梦之中,他们就要牵牛下地,大多数时候还要到远离人烟的山野沟壑辛勤劳作,心中难免不平和恐惧,辛苦的赶牛农人便用唱赶牛歌来壮胆和排解,悦己愉牛。
青山绿水之间,蓝澄澄的天,明晃晃的水田,无边无际,水天相连。“海田坝”“五通坝”“康家坝”记忆里,老家海田乡村宛如天生一个适合农人表演赶牛歌的天然大舞台。一到农忙时分,家乡父老便争相赶牛下田“嘿——嘿!哎哎——哎哎哎——哎——嘿,嘿——!”父老乡亲即兴而作的“赶牛歌”大多没有固定的歌词,一般都用乡言俚语,无须伴奏,无须灯光或者道具,情之所致,兴之所致,山水之间,天地人和,赶牛人便成为了最为出色的歌者、舞者,赶牛人激情飞扬,赶牛歌活力四射,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宽阔明亮的水田之中,赶牛人口中不断吆喝着“吃打——吃打——”“踩沟——左转——右转——后退——向前——”手中的长鞭在空中响亮地飞舞,清脆的鞭花宛如青山绿水间柔美的芭蕾,其实那鞭子根本就没落在牛的身上,只在半空中划拉出清脆的声响,便就魔术似倏地迅速收回,或者落在水中,水花飞溅,赶牛的农人疼牛胜过自己。
赶牛歌看似简单,要唱出合适的“赶牛歌”却是需要水平的。一边赶牛犁田,一边注意驾驶犁的方向,还要一边吆喝指挥牛的前行后退、转弯抹角,稍不小心,牛不听使唤,犁出的沟垄就会歪歪拐拐,栽种庄稼就不方便。比如“打场”每逢收稻季节,人们把割下来的稻子散放在打谷场上,围成一个圆形,牛拉着一个硕大的石轱辘,赶牛人鞭子一抽,那牛尾巴一甩,跑得飞快。赶牛歌高手这时就会编出一些让人高兴的歌词,象“打场打到边,产量过一千;打场打得快,稻谷不用晒;打场打得方,新米味道香!”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3360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