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宋文豪最新章节 - 西湖遇雨 - 格格党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6章 《赋得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46章 《赋得梅》

接下来的几日,陆北顾每日清晨准时到转运使司报到。

因为早出晚归的缘故,他几乎都见不到同住在青羊宫的李磐李磐正在抓紧时间交际,估计这时候也没空管他。

而赵抃公务繁忙时,就让他在院中梅树下自学,得空便亲自指点,从声韵格律到典故出处,一一详加讲解。

而陆北顾的诗赋水平,也从「一窍不通」突飞猛进到了「略有心得」的境界。

赵抃见他进步神速,便又加重了功课,每日除了研读《文苑英华》中的典范之作,还额外让他试写一篇短赋,限时完成,并逐字批改。

陆北顾虽仍觉吃力,但已不再像最初那般茫然无措,至少能勉强合上格律,用典也渐渐准确起来。

赵抃的「三遍法」里的「三遍炼字」很好用,在把字的声韵大概弄懂以后,对很多字方面的问题,陆北顾也变得敏感了,逐渐开始很容易判断出字的平仄是否有明显问题。

而赵抃也开始教他如何完成「一遍立意,二遍修词」的步骤。

听起来有点玄,其实就是先背模板,然后按照不同的赋题选择对应格式的模板,然后再往里面填内容.

当然了,说是这麽说,实际上是非常需要反覆训练来熟悉如何操作的。

而经过了赵抃的严格训练以后,陆北顾在赋题方面,虽然还达不到出彩的地步,但最起码基础的用典丶格律问题,很少出明显错误了。

不要觉得进步不大考试这种东西,其实有的时候不是比好,而是比烂,在大家水平都很烂的情况下,只要你不那麽烂,就已经算很出众了。

县学学生的普遍特点就是——死记硬背的帖经丶水磨工夫的墨义丶临场发挥的策论丶狗屁不通的诗赋。

而且这种特点,到了州学学生那里,也很常见。

比如周明远。

虽然前年没拿到解额,但是人家能考上举人,不管是不是有超常发挥的因素在里面,成绩肯定也是在州学排在前列的。

但不管他帖经如何完美,墨义如何精深,诗赋就是不行。

为什麽不行?

赵抃有句话,还真不是完全安慰陆北顾,那就是「文气贯通」,俗话就是「有文采」。

而「有文采」的人在临场发挥的时候,只要状态还行,那麽他想到的词,写出来的东西,就是比别人强一大截。

用极端的例子来说明,那就是普通人苦思冥想憋一年,也比不上李白喝完酒随手一写。

那怎麽办?没办法。

这种东西,属于天赋,不属于后天努力。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也正是因为陆北顾有天赋丶悟性丶见识,赵抃才愿意培养他对于天才来讲,技巧是最容易掌握的,怕的不是有技巧的内容,而是没有技巧的内容。

当然了,能不能找到个好老师,愿意教授你正确的技巧,也是必要的条件。

老师不行,或者不愿意教,亦或是教的本身就是错的,那肯定还不如不学。

而在大量训练了赋题以后,赵抃也开始逐渐教授陆北顾诗题。

这日午后,赵抃看起来很清闲,他取出一卷《昭明文选①》:「今日我们不说赋,而论诗之本源。」

「刘彦和曾有云『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你且说说,何为诗之『眼』?」

陆北顾思索片刻:「可是诗中点睛之句?」

「差矣。」赵抃摇头,「诗眼不在句,而在意,譬如王摩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眼在『直』与『圆』二字,非但状物精准,更见边塞苍凉。」

「我们练练州试常见的『试帖诗②』,老夫出题,你即席作来,琢磨琢磨能否用上『诗眼』的技巧。」

赵抃略一沉吟,指着院中老梅树说道:「就以『梅』为题,五言,限『先』韵。」

陆北顾正襟危坐,思考片刻后开始动笔。

「《赋得梅》

冻蕊破寒先,琼枝映晓天。

香浮千树雪,影落一溪烟。

玉骨冰为魄,孤山月作笺。

莫言春信晚,清气满人间。」

说实话,不是自夸,这首诗写出来,陆北顾自己都被自己震惊了。

相比于不久前那阙押韵稀烂的《水龙吟》,现在他终于能做到在格律上不出错了。

意义之重大,堪比刚正式学唱歌就从胡乱跑调进步到了能在调上!

「——看来还是能通过学习进步的!」

陆北顾心里美滋滋的,不懂格律的时候的出错很正常,现在懂了不是就不出错了嘛。

不过,他还是仔细检查了一遍。

首先是平仄,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开头完全符合仄起平收式,最后一句首字「莫」算是仄声稍宽,但也属于「一三五不论」的范畴,没毛病。

再看韵脚,「天丶烟丶笺丶间」四个韵脚用字,前三个都是正常的,最后一个「间」稍微有点小瑕疵,但是按邻韵通押算的话,跟「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邻韵通押是一个道理,要说有什麽大问题那也没有其实主要是「人间」这个词他比较中意,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到更合适能替换的。

整体看下来,全诗除尾联首字平仄稍宽外,平仄完全符合五律规范,对仗尤其精工,可以说在格律上已达到正常水准了,尤其「香浮千树雪,影落一溪烟」一联,还是挺有唐诗风范的。

「诗赋之道,如琢如磨,你的进步非常明显。」

赵抃看后眼中也闪过了一丝惊讶。

陆北顾的进步,实在是太快了!

这种学习天赋,几乎是肉眼可见的强!

要知道,在几天之前,陆北顾对于诗赋的平仄丶押韵,都还处于非常茫然的状态,经常会犯错,而不过几天强化训练,如今就已经变得有模有样了。

寻常学子,想要达到这个程度,几个月都是往少里说了!

所以,赵抃对于这个捡来的徒弟,也是发自内心地喜欢了起来。

「昔年欧阳永叔作《画眉鸟》诗,『百啭千声』四字改易数十次,方得后半句『随意移』之妙.你今日这『破』丶『浮』两字,已得试帖诗三昧真意,不过『诗眼』尚需打磨更易。」

随后,赵抃提笔略微修改,将第三句改为「玉骨凝冰魄,孤山抱月眠」。

「明白为什麽要这麽改吗?」

陆北顾沉思片刻,说道:「大约是改为『凝』字,既补平仄,又以动态凝练静态,暗合刘彦和所着《文心雕龙》中『思表纤旨,文外曲致』之理。」

「不错,有悟性。」

赵抃表扬了一句后继续道:「至于『月作笺』改为『抱月眠』,一则是以梅拟人,二则是化用林逋「疏影横斜」之意,赋梅孤高,避『笺』字直白,更显含蓄蕴藉。」

什麽叫名师?这就叫名师!

不仅本身文学水平够高,批改的时候随手改几个字,就能把整首诗的气质往上抬一截,而且能把用意给你解释的清清楚楚,让你听得懂学得会。

「学生受教了。」陆北顾说道。

「行了,今日就到此为止吧。」

赵抃神色缓和,已然不是教学的严肃姿态了,而是随意闲聊。

「听闻你家在古蔺,可是祖上便世居此地?父祖可曾入仕?」

——————

①《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收录了自周至梁之间八百年间130多位作者的诗文700馀篇,由于《昭明文选》选材严谨丶注重词藻,严格区分了诗文与史书之间的界限,所选的大多是典雅之作,所以一直被视为是古代文人的文学的教科书。

②试帖诗,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常用于科举考试的诗体,也叫「赋得体」,以题前常冠以「赋得」二字得名,白居易着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其十六岁时为了练习命题试帖诗所做,试帖诗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是唐代至宋代前中期考进士的考试内容之一,至宋神宗时期方被取消,书中时间正是科举中诗题的常见考试诗体。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