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剑走偏锋
苏洵在今年写下《六国论》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第一次宋夏战争对于大宋士大夫所造成的深刻触动。
还是那句话,史论并非单纯写史,大多都是以史喻今。
苏洵所作《六国论》的核心观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批判六国统治者通过割地求和苟安的政策,借古讽今抨击大宋对辽丶夏的岁币政策,警示勿要重蹈六国覆辙。
当然了,道理肯定是对的,但是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夏国是喂不熟的狼崽子不假,但辽国收了钱是真不搞事啊!
一方面是因为辽国这种「南北面官制」的缝合体制,是显着区别于此前譬如匈奴丶鲜卑丶柔然等等任何一个游牧王朝的,辽国不仅自认正朔,而且对契丹丶渤海丶汉人混杂组成的军队约束力度都很强。
另一方面这种和平也是宋辽拉锯数十年的结果,从北汉灭国到澶渊之盟打了这麽多年,双方都认识到在力量基本均等的情况下,任何一方都做不到大范围开疆扩土这种事,打仗只是空耗钱粮兵马,乾脆就不打了,做生意吧。
而《六国论》是这个时代非常常见的史论题目,很多人都写过,三苏的《六国论》各自切入点都不同,苏洵批判「赂秦」,苏轼强调「养士」,苏辙主张「团结抗秦」。
历史上没记载苏轼和苏辙是在哪个具体时间点写的六国论,但毫无疑问,既然其父苏洵在今年写的《六国论》并被收录于《嘉佑集·权书》,公认为其史论代表作,那麽苏轼和苏辙,对于这个题目肯定不可能是没有过思考的。
果然,苏辙在听到这个题目后,眼神一亮。
程建用与苏氏兄弟同龄,又同在眉山,平素便交往密切,自然知晓苏洵刚写下不久的《六国论》,于是低声问道。
「子由,你可曾准备过这个题目?」
「没准备过,但观家父所作,心中自然是有些思量的。」
杨尧咨闻言笑道:「那你可得拿个第一,不然回家不好交代。」
「杨兄莫取笑我。」苏辙苦笑,「在座的县试第一多了去了,如何就能稳拿第一?」
杨尧咨不以为然,只道:「县试第一算的了什麽,哪个州学十来年堆不出几十个县试第一?可能考上进士的又有几个?州学生与州学生之间的差距,早就是天渊之别了。譬如你兄长,也是州学生,可跟我们是一回事吗?」
「是啊。」程建用也是感慨,「若是我们有你这般好父兄,能时时教导,怕是也有机会中个进士。」
苏辙连连摆手,他们父子三人还没中进士呢,就算有天大的才华,这时候若是自觉进士是囊中之物就这麽应了,那将来要是落榜了岂不尴尬?
「还是好好写吧。」
两人也不再与他说笑,各自在案几前沉思,随后开始写自己的《六国论》。
一时之间,现场开始变得寂寂无声了起来。
白沙先生李畋岁数大了,腿脚也不太好,就没有走动巡看。
但江子成作为州学教授却并没有闲着,在现场的数十张案几中不断踱步,很会给人制造心理压力。
来到梅树这边,周明远因为是老生不能参与,所以正坐着发呆,见教授过来了,连忙想要起身行礼,却被江子成按下。
江子成驻足看了看这边的几人,发现陆北顾正在沉思,只字未动,便也就走开了。
「这一届新生水平如何?」
走了一圈,江子成到了李畋所坐之处,李畋问道。
「还行,眉州的普遍比往年强些,戎州的也是如此,反倒是嘉州除了董家的小子没其他出挑的人才。」
「泸州这边呢?」
「不好说。」江子成摇了摇头,「都写完再看吧。」
陆北顾这边,对于《六国论》这个题目该怎麽切入和展开,也确实是有些拿捏不定。
这个题目他事先并未想过,而这个时代写过《六国论》的人又实在是太多,绝大多数人都是基于西汉贾谊《过秦论》「贿秦」的观点来写的,要想别出心裁并不容易。
但如果仅仅是写一篇平庸不出错的史论,并非陆北顾的目的。
毕竟,这不是考县试,考县试的要求是稳拿分不出错,而这种场合,要的是出彩!
在陆北顾的计划里,他必须在这次迎新雅集上拿到前五名,获得老师选择权,才有可能凭藉着自己县试第一身份的特殊加持,在接下来的分舍考试里考进中舍,最终选到白沙先生作为老师。
如此一来,才能做到在两个多月内,科举实力突飞猛进到能考中举人的地步。
这麽完美的计划,不能第一步就出岔子。
「赂秦?抗秦?养士?经济?外交?」
一个又一个的切入口,在陆北顾的脑海中逐个浮现,又被逐个排除。
终于,在沉思片刻之后,他想到了一个有些剑走偏锋的切入口。
「终究是要以史喻今啊!」
陆北顾开始动笔,写属于自己的《六国论》。
因为陆北顾构思的时间有点久,而迎新雅集这种场合也不是正式考试,所以在他动笔开始写后不久,就已经有人陆续交卷了。
这也不奇怪。
前五的奖励固然不错,但许多新生是有自知之明的哪怕坐在这里构思一天,最后写出来的史论怕是也不太可能拿到前五名,所以还不如想到什麽就写什麽,写完了早点交卷早点轻松。
当然了,其中也有对这个题目早有准备,所以下笔如飞。
比如方渭。
他很快就写完了,略微检查之后,自信地把试卷交了上去。
但对于大多数真正志在争夺名次的新生来讲,这篇史论,定然要慎之又慎。
所以在第一批交卷潮以后,反倒没什麽人交卷了,都在默默地写着。
而李畋虽然年纪大了,但眼神还算好使,他的阅卷速度并不慢,同时也没有拿笔来勾,只是把认为写的还可以的卷子单独放到一堆。
又过了一会儿,苏辙终于写完交卷。
当苏辙的卷子交到李畋手里的时候,李畋的阅卷速度,显着地慢了下来。
江子成凑在他旁边,俯下身子跟着看,说道。
「这篇文章倒是很有见地。」
(本章完)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3360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