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宋文豪最新章节 - 西湖遇雨 - 格格党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06章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106章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那陆兄觉得,既然清查隐田和阶梯田税都推行不了,土地又始终只有这麽多,也做不到灭夏丶灭辽去获取土地,那岂不是无路可走了?」

苏辙在家与父兄多探讨经史诗词,对于时务,其实探讨的不多。

这也很正常,因为在这个时代哪怕是三苏,受限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对于很多问题的认知都是有着严重局限性的。

所以,绝对不能拿现代视角来理所当然地套入这个时代的人。

「个人倒是有些浅见,诸位同窗可以听一听,左右是闲谈。」

陆北顾坐在榻上说道:「历史上的方式,无非就是北朝的对外扩张,和南朝的精耕内部这两种五代十国那种炼狱般的世道,对天下人造成的创伤太深,大宋从一开始就注定选择不了如西魏北周隋唐那种对外扩张的方式。」

「因此,这些年朝廷一直在维持边界稳定的同时,不断地对内部的土地精耕细作,刚开国的时候,因为战乱导致的人口锐减,绝大多数的州县面临的问题都是耕地的人不够,而不是人没有足够的地去耕,但是近年来已经是反过来了。」

「大宋人口已经过亿,如果任由这种情形继续下去,土地是一定负担不起的,所以我觉得,既然现在各城镇中,已经有许多无地百姓专门从事市井百业了,各种手工业也确实发达,有没有可能如汉唐一般,通过大规模对外通商来获取财富甚至粮食呢?」

苏辙几人闻言,陷入了深思。

其实从他们八个人的情况就能看出来,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家庭,并非从事耕种,而是在城市或乡镇里从事各种其他行业。

如果从现代视角来看,这其实就反映出了大宋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与之相伴的资本萌芽。

「听起来可行,但夏国堵住了西域商路,若是从青唐吐蕃走,路更不好走。」

从苏辙所作的《六国论》就可以看出来他是懂地理的,而且很清楚地理对于商路的决定作用,因此发言也格外务实。

这时候,陆北顾忽然问道。

「你们想想看,好多行当里的手艺人做的东西一个赛一个的精细,手工品都标价很低了还是卖不出去,你们觉得是做的不够好吗?还有那些诸如蜀锦丶瓷器之类的东西,这些难道其他国家的人就不喜欢吗?」

见众人陷入深思,陆北顾继续说道:「我觉得归根结底,是没有路子把这些东西卖出去,更没有路子把手工品卖了之后买粮食回来,但其实路子始终都是在的,那就是走海路,只不过朝廷下不了决心去走。」

陆北顾这麽说是有数据依据的,大宋每年财政总收入,按铜钱折算大概是5700万贯到7000万贯,其中海外贸易税收收入不到100万贯,占比也就1%不到2%的样子,其中大多数是与高丽和日本做的海贸生意。

但实际上大宋的海外贸易税收潜力远不止于此。

根据他穿越前看的南宋相关史料的数据统计,南宋在失去了两河丶山东丶中原丶关中等大片领土后,每年财政总收入依然能高达5000万至6000万贯,而其中海外贸易税收常年能贡献1000万贯左右,海外贸易税收在总税收里的占比能达到15%到20%左右,成为南宋以一隅之地抵抗蒙古帝国的关键。

那麽如今的大宋,跟一百多年后的大宋,在航海技术方面有巨大差距吗?显然没有。

「走海路?水运确实便捷,但海路能到极西之地吗?」

作为生活在长江航道上的四川人,几乎所有人都对水运在速度丶成本丶运货量上相比于陆运有多麽巨大的优势,有着切身感受。

所以,虽然他们没见过大海,但却是能够理解水运对贸易的重要性。

「能。」陆北顾随便找了个由头,「我看古籍说,唐人走海路,经过占城丶真腊,到狮子国中转,就能抵达南天竺了,而从南天竺再向西,就能到大食。」

苏辙声音里带着几分犹疑:「可海路迢迢,飓风难测.」

「比飓风更可怕的是故步自封。」

陆北顾说道:「若是南朝多些如宗悫这般有着『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人才,又何至于是那般结局呢?我辈读书人,于人生路上,自当乘风破浪;于家国大计,更应放眼四海.若朝廷能如汉唐开拓陆疆一般开拓海疆,广设市舶司,鼓励商船出海,何愁不能以丝绸丶瓷器换取钱物粮食?又何须困守田亩,与民争利?」

「陆兄所言甚是!」

黄靖嵇用左拳猛地一捶右手心,说道:「只可惜朝堂之上,多是尸位素餐之辈!」

这句话一出,气氛一下子就上来了。

对啊!跟这群虫豸在一起,怎麽能搞好大宋呢?

杨尧咨亦是愤然拍案,还好他身后书案上没茶杯。

「那些大臣,整日只知在奏章里打转,要麽就是争权夺利,谁肯真正为国为民?」

卢广宇叹了口气,摇头道:「我爹在镇上当户长,年年催税,眼睁睁看着朝廷的法令到了地方,早被曲解得不成样子!」

「何止如此?」程建用官宦之家,看得自然更多,他冷笑一声,「如今朝中党争激烈,但凡有想动些什麽,就被那些守旧派攻讦得寸步难行,如此污浊,国事何望?」

众人闻言,一时沉默。

窗外日色渐沉,婆娑的竹影被光映照在书案上,看起来却仿佛是一道道沉重的枷锁一般。

忽然陆北顾抬起头,目光灼灼:「既如此,我们更该发奋苦读,早日金榜题名,入朝为官!」

「正是此理!」

苏辙虽然性格沉稳,但此情此景,也不由地攥紧拳头:「若连我们这些读书人都畏首畏尾,不敢做事,那天下还有谁能改变现状?」

「陆兄和子由说得对!」杨尧咨的眼中也燃起了斗志,「若能考取功名,定要上疏请行海贸,让大宋商船扬帆四海!」

这群年轻人,在这间不算宽敞的学舍里热烈讨论着大宋的种种积弊。

直到外面的天都逐渐黑了,他们却依旧浑然不觉。

【后面还有第三章更新,以及一章3300字的月票番外(点开番外页面投一张月票即可解锁)】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