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广的话其实才比较正確,因为宇文毓是庶长子,大嫡长子宇文觉八岁,只是因为宇文觉是元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宇文护才会拥立他;宇文觉死后没有其他嫡子,宇文护就选立庶长子继位,选择一个年长的君主来继位,表达自己不乱统序和不想控制幼君。
宇文毓继位的时候就二十三了,此时二十五岁,比高殷都大一轮,早该亲政了,因此宇文护的执政也存在一定的朝野压力,如今还政,在臣子眼里也算正常。
宇文叔裕又问起:“左右十二军可调吗?”
这就是宇文泰建设府兵制的成果了,起初是模仿周礼,置天子六军,六柱国分领,一个柱国督两个大將军,分掌禁旅,而一个大將军又督两个开府,是二十四军。
而后又对此进行了精简,十二军分別是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左右领左右府、左右监门府、左右领军府,其下就是各级別的府兵,从地方基层一层层拱卫到中央朝廷。
这十二军平日各有职责,每逢出征则典选兵马,由柱国或大將军率领,打完仗回朝交权,好处是加强了周国的中央集权,坏处是现在权力不在天王,而在臣子手上,普公才是中央。
而宇文护接班之后,没有他的手令,一兵一卒都调不了,如果他在朝堂上没有对此作出表示,那就是空谈。
宇文毓摇摇头,下朝之后宇文护没找他商议这个事情,那就说明兵权还捏在他的手里,还给他的只有处理政务的能力,他仍旧是傀儡。
事態依然严峻,甚至有些残酷,天王掌权的野心被普公略微试探了出来,而天王还没能掌握真正的权力。
宇文广提出一个想法:“不如大力拔擢晋公亲信,迷惑於他?或者广纳美女,既能表现自己无远志,又能暗中联姻豪门贵戚,积蓄力量。”
宇文毓觉得都不行,自己已经二十五了,寿数已经过半,这些小招式见效太慢,还会折损名声。
而且他在地方歷练过,出任岐州刺史的时候治有美政,宇文护对他的才能一清二楚,
忽然来这一套,很容易被察觉的。
现在重要的是夺取兵权。
“这样如何?”宇文邕忽然出声:“既然十二军不可调,那就不叫十二军,將各州都督称作总管。”
这个提议让宇文毓眼前一亮,他看向身侧的宇文叔裕,见他点头,也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
都督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將校,又叫帐下都督,类似队主与佐领;而后一种是一支军队或一个军区的主將,这就大了天了,这种的全称其实是“都督某州军事”。
高殷现在的军职就是大都督,也就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所有军区他都可以指手画脚,而周国里的六柱国与十二大將军其实也是大都督,是第二级与第三级的国家將领,他们之下是刺史或都督,国家第四级军事长官。
这种方式就是利用行政力量改变官职称呼,如果把都督的名字改为总管,那么总管由谁指挥也在题中之意,权力也就这样落入到了新的指定的长官手里。
至於十二军以下的府兵嘛·就没有了呀,你们可以指挥都督府,但现在都督没了,
变成总管了。
这也是很典型的利用行政权力夺取军事权力的方法了,就像宇文泰给府兵们改姓一样,改了名字,就会潜移默化地变成新团体。
“此法虽好,但恐为晋公所察。”
宇文叔裕提醒了一下,经典方法的缺点就是大家都知道,只要反应过来,就能明白天王想要做什么:“今日亲政,不可急切,不如等待时机,任普公应敌。若其败,则威名折损...”
“若其胜呢?!”宇文毓忽然出声,虽然面色如常,但急切的话语充分显示他的焦虑宇文叔裕沉默片刻,忽然说:“若其胜,则不过如常而已,於我周国有利,还是要静候时机。”
“普公野心不广,若其为萧鸞、高洋之辈,应当在文王死后自取其位,何必拥立孝閔天王?”
韦孝宽还有句话没说,就是宇文觉死后宇文护完全可以篡位,不必再拱宇文毓上台。
“此前晋公名位不显贵於各柱国,功绩也不能服眾,如今四十有六,年事已高,其自比为周公,理当顾虑后事,再掌权数年,也就会缓缓归政了;即便普公想做霍光,长久把持国政,可一旦去世,子孙同样接不住他的权势,天王年轻强盛,总有机会,不必急於一时。”
“孝閔就是没考虑到这一点,才会遭遇祸患。不还兵权,也是有孝閔先例在前,唯恐身后无节,才留权保命,此时不能令晋公生疑,反倒要让他安心。”
改都督府为总管府,就很容易刺激宇文护。
宇文叔裕这番分析更加深入,让宇文邕有些惭愧,自己只想到了好处,没能考虑全盘。
“可若如此,我们不就直接拿回兵权了吗?到时晋公也无可奈何。”
宇文广说著,叔裕不再发言,邕首先驳斥广:“不可將敌人想得太弱,以为他们不察,晋公的相府可是有著眾多幕僚的!”
隨后他看向天王,想要撤回进言,却发现天王正在沉思,显然是有所意动。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3360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