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国我,呼风唤雨最新章节 - 金玉满庭 - 格格党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 12 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12章

听到陈昭所言,张梁诧异盯着陈昭足足十息,才慢吞吞移开视线,招来粮库仓吏。

“把你手下的人都喊过来,今日就把这个粮仓中的粮食清点清楚。本将军亲自盯着尔等清点粮食。”

张梁也说不上来为何他会下意识听从一个没见过几面的小辈要求。

主要是陈昭给他的感觉太像他大兄了。

仓吏闻言脸色顿时苦了下来,他幽怨瞥了张梁陈昭二人一眼,嘴唇翕动,最终还是没说什么。

粮仓里有上百万斛粮食,一日清算完岂不是腰都要累断。

仓吏叹了口气,任命将手下所有散吏召入粮仓,打开仓廪,搬过木梯,手上拿上长柄的捞勺,开始检查粮草。

粮仓的外墙由夯土筑成,其内部设有储存粮食的仓窖或仓廪。仓窖是在地面挖制的深坑,仓廪则是在地面搭建的仓库。仓廪内部通过木板进行分隔,以储放粮食。

陈昭闻到一股淡淡的艾草味。

为了防止虫蚁蛀粮,粮仓各个角落都要放置艾草或者花椒。

前三个仓廪打开都是满的,直到第四个仓廪打开的瞬间。

“啊!”爬上木梯的散吏看着面前黑黝黝的洞惊呼一声。

闻声众人一致抬头。

虽是白日,但是粮食要避光保存,日光仅从仓壁上的几个通风口投射进来,库内光线昏暗,散吏脸色十分苍白。

“只有半仓。”

啪嗒~

仓吏手中簿册落地,他的表情带着惊恐和无措。

张梁额角青筋尽出,牙齿咬的咯嘣响,表情狰狞:“只有半仓?”

陈昭往地上扫视一眼,极好的视力让她能看清摊开那页簿册上的字。

【仓三,满,粟七万斛】

半仓,就是只剩了不到四万斛粟。

张梁耐不住性子自己爬上木梯,一把抢过散吏手中的长杆往下一戳,戳到实处侧头去看杆上刻的横杠。

“四万三千斛。”

张梁从木梯上跳下来,忍不住狠狠一脚揣在仓廪根处。

“驴日的!”

陈昭早有预料,面色虽也不太好看,却不至于骂出声。

汉灵帝都带头卖官鬻爵了,还能指望下面的官吏不贪污吗。

日头西移,渐渐落入地平线,粮仓中点起了火把,张梁又调来他一队亲信,要求把每一个仓廪都翻一遍。

人进进出出,粟和麦一车车推进推出,还有几个仓廪中是豆,干瘪的豆子。

东汉缺粮。

陈昭从地上捡起几颗豆子,用衣角略微擦拭,塞进嘴里,用后槽牙努力咀嚼。

东汉时期气温多变,处在气候周期的下降期,气温越来越低。春夏暴雨增多,但是从整年来看降雨量不升反降。

低温干旱,使得整个北方地区都不再适宜种植水稻,种麦的耕地也减少了。对水土需求更低的粟和豆成了此时北方地区

一遍。

张梁身为黄巾军的人公将军,乃是张角的亲弟弟,然而也是穷的令人发指。不少士卒拿着柴刀、砍刀训练,有的甚至用不知从何处捡来的木杆绑上箭矢的箭头当作武器。

陈昭难以想象自己带着一群衣衫褴褛、手无寸铁的将士打天下的画面。

对面还是穿戴甲胄、披坚执锐的敌人。

陈昭把目光定格在广宗城地下位置。

广宗地下有一条长百里,宽十数里的巨大煤矿。

不远处还有一处小小的铁矿。很小的铁矿,但是再小的铁矿也足够她用了。

陈昭心满意足闭上了眼睛。

翌日。

陈昭起身,直接带人到城郊西北处圈地搭起营帐。

“昨日募得兵丁几何?”陈昭询问郑进。

郑进把陈昭护送至广宗之后并没有回去找左校,反倒是似乎被赵二郎忽悠住了,第二日就找到陈昭吞吞吐吐表达了想要留下的心思。

陈昭高度赞扬了郑进慧眼识珠的能力,主动给左校去信一封说明情况,第二日信还没送出城门,陈昭就心安理得指使起了郑进。

派众人皆知是她亲信的赵溪去各个营中普及军规,派小商贾出身做事伶俐的郑进募兵。

“已经募得三百人。”

郑进心中幽怨。

原本他应当能招到更多人,奈何自家女君要求太高,硬性要求至少能写出自己名字。

流民里哪来那么多识字的人啊。

“不限男女只得三百人?”陈昭挑眉。

郑进点头:“流民之中能识字者实在太少。”

看来基础教育任重道远。

陈昭感慨:“三百人就三百人吧。”

张辽八百人都能打过十万人了,她现在有三百人,好好训练说不准也能按照比例打个三四万呢。

“还有一些人拖家带口。”郑进怕陈昭第一次征兵,不清楚情况,细细解释。

“咱们军中大多都是流民出身,拖家带口逃难来的,一户之中大多只有一个青壮,其余都是老幼。”

郑进吞吞吐吐:“这些老幼也会随军。”

这是黄巾独一份的情况,军队在前,流民扎堆跟随其后。

黄巾军、黄巾贼。

其实既不是军也不是贼,只是一群无处可去、只能四处游荡的流民。

“我知道。”陈昭轻声道。

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出自《三国志》。

被曹操打的屁滚尿流的青州黄巾军后面还跟着上百万的男女。

陈昭微微侧头,看向远处:“离此处十五里,有一片无主的田地,在那附近搭几个草棚,让那些妇幼种地吧。”

“种豆。”

大豆三个月就能熟,应当还能赶在离开之前收获一茬。

到青州之后还能再种一茬粟,粟一年可以种两季,再往后

就能接上冬小麦了。

很快一群青壮就被带到了陈昭身前,一群灰扑扑的人,个头勉强算是矮子里拔高个。

和另一侧以赵二郎为首精神抖擞腰背挺直的士卒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对比。

“谁能认识超过一百个字?举手我能看到。”陈昭站在巨石上俯视下方。

人群中颤颤巍巍举起了三只手。

陈昭嘴角抽搐看向站在身侧的赵溪,赵溪抬手捂住了眼睛。

“交给你了。”

同时递过去的还有两张陈昭列出的计划表。

分做两营,隔日交换,平日一营巡逻维护治安,另一营便在军中训练。

卯时,读书认字。

辰时,训练。

未时,实战演练。

戌时,思想教育。

中午还贴心留出来午时一个时辰的休息时间。

“郑进,你可有字?”陈昭瞅瞅郑进,觉得直呼大名显得不够亲近。

郑进背后一凉,仿佛被什么东西盯上了一样。

“属下出身贫寒,父母都不识字,倒是叔父识得两个字,给我起字‘元羽’。”

陈昭拍着郑进肩膀:“还要再劳烦元羽募兵之中顺便留意几个铁匠木匠了。”

这也能顺便吗?

郑进不敢置信瞪大了眼睛。

陈昭一笑,露出八颗白牙。

在她没找到更多可靠属下的时候,这些都是“顺便”。

【作者有话说】

引用《三国志.武帝纪》

“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文中关于粮食消耗的计算来源

《宋书》记载南北朝时两万士兵一年食米四十八万斛,由此推测

13·第13章\x\h\w\x\6\.c\o\m(x/h/w/x/6/点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