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一心科研,你却想骗我谈恋爱?最新章节 - 咸鱼2号机 - 格格党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47章 听听,这说的是人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647章 听听,这说的是人话?

回到京都的第三天,研究所各项实验进入正轨,如火如茶,又有2个项目申请送上来,许青舟毙掉其中一个「拓扑绝缘体表面态的输运特性研究」的项目。

有创新点,但实验复杂,需要藉助低温制冷系统和类似于夏科院近代物理所的磁场测试平台开展量子振荡测量,光靠方案里的数据模拟很难实现。

上午10点,许青舟正在做模型中量子点中自旋与轨道的耦合的内容,倒是有位熟人到访。

「我看那边有好几辆工程车,在卸设备,看来最近又有什麽大动作了。」

京大校长杜昌道环视了一眼办公室,笑着问。

许青舟给杜昌道倒上热茶,「就是买了几台可控核聚变有关的设备。」

「可控核聚变,这玩意不便宜吧?」

许青舟谦虚地说:「目前不到十个亿。」

「不到十个亿...」

这说的是人话吗?

杜昌道有些羡慕,「看来GDirect超导薄膜和电池专利赚了不少钱。」

「能够满足目前的实验经费,我这点钱,和京大每年两百亿的预算经费比起来不算什麽。」

「不一样,你这钱是实实在在花在设备上的,京大研究经费虽总额庞大,但实际分下来可没多少。昨天,老陶还在我办公室哭穷,着要经费呢。」

杜昌道无可奈何地说。

京大每年都有200亿左右的预算,但等分下来根本就没多少,各学院实际可用资金捉襟见肘,

更别提像许青舟这样动辄花上几个亿购买研究设备。

许青舟开玩笑地说道:「您不会是专程来躲陶院长的吧?」

老陶,数院的院长陶方起。

数院嘛,一穷二白好些年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工科获取横向科研经费能力更强,数学这玩意,想产出成果挺难的。

「哈哈哈,要是能躲,我这几天都想在你这边呆着了,尽是些哭穷的。」

杜昌道笑着摇头,顿了顿,继续说:「行了,不瞎扯了,你马上要启动可控核聚变项目,人员怎麽样,够吗?」

「我们计划再招聘一批。」许青舟实话实说。

杜昌道说:「京大这边,还是有不少可控核聚变方向的学者,你要是需要的话,他们可以随时过来。」

「我原本就有从京大挖人的想法..」

许青舟不好意思地说。

「看他们的想法,要是愿意来你这,京大这边不会拦着。」

也不怪杜昌道校长着急。

国家级科研院所有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西南物理研究院,夏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高校里边,科大,魔都交大,水木,浙大等等。

在这一块,京大反倒是没啥建树。

许青舟这边能搞起来,京大将是直接受益者。毕竟,京都材料研究所和京大可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研究所取得成就,京大脸上也有光不是。

杜昌道喝了口茶水,问:「马上又是新的一个学期了,你的课还上不上。」

「上啊,给本科生上课挺有意思的。」

许青舟笑着说。

「那就好,你现在可是大忙人,我先前还担心你没时间去给本科生上课。」

杜昌道点头。

对于许青舟愿意继续授课,他当然无比欢迎,可别小瞧顶级学者的作用,数学作为基础学科,

学生的思维体系的构建需要顶级学者影响和介入,最终形成一个完美的生态。

在许青舟这边呆了二十分钟,杜昌道告辞。

日子一天天过去,研究所这边也在研究招聘的细节,而大学还没有开学,作为半个社畜的研究生早已经到学校。

2月7日,趁看周五有时间,许青舟和宿舍的儿个森口小聚一次,随后文飞速投入到计算工作里边。

除了安装设备外,经过上面批准,研究所决定扩建,准备在西南角的自留地里再修上几栋研究大楼。

经费甚至都不需要许青舟担心,建造费用由京都市的专项资金提供。

许青舟第一次回来成立研究所,当时还需要开几轮会讨论,不少人觉得不靠谱,但现在基本只有一个字:修!

京都材料研究所,可是目前市里的典范单位。

能省下一笔巨款,许青舟当然不拒绝,算是互相成就吧。

至于米国通用电气那边,虽然明确向许青舟表明有购买超导薄膜产品的意愿,但比较遗憾的是米国商务部拒绝了合作申请。

办公室。

「安装的事儿就麻烦你了。」

「嗯,那边我盯着,你放心。」季云石点头。

许青舟缓缓说:「设备没问题,现在最迫切的问题是,即便加上京大过来的4个学者,我们现在的人员仍然无法满足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这方面,你想听听你的意见?」

超导薄膜的实验结束,研究所的工作反而增加了。

上次宋瑶提过的黑箱技术,通用加密模块虽然能委托给专业的安全公司,但核心工艺,如ALD

温控算法丶石墨烯-界面掺杂比例等等的黑箱技术还是得由他们的自主团队完成。

光是设计算法就用到计算组三分之一的人手。

眼下人手还真有点不够。

季云石虽然是学术出身,但有着二十多年的行政经验,人员的招聘上相当有经验,

季云石想了想,说:「以我们现有的条件,肯定有不少青年才俊愿意到这边来,但想要资深的研究员,会有点困难。有稳定研究经费,自己的团队,只要不是受到排挤,这些肯定是不愿意挪窝的。」

「这也是我头疼的点。我们这种广撒网的方式对于十年以下研究经验的科研人员很有吸引力,

但对于大佬而言,效果就有限了。」

许青舟和宋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当然,俩人还是讨论出了结果,他沉声说道:「在这上面,

我们还是得主动出击。」

到了一定阶段,工资待遇和经费对于老教授,院士这类学者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只要愿意,会有大量项目和经费过来。

但高阶研究员跳槽,就像夏科院某材料研究员所言:「在这个年纪,跳槽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策略的生死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