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皎听得有趣,赵耀忍不住插话:“我就说这个老式炕比新式的有意思,拍视频——”
“有意思你个头。”赵大叔转脸对上自家儿子就成了豌豆射手,每分每秒都在喷射子弹,“这大冬天的,搞不好还要下雪,那炕砖泥模子,你打算晾到明年?整好,人家徐家的亲家也别走了,住到春天差不多能用上你们盘的炕。”
到春天才能盘好是夸张了,但赵耀一样被喷了个狗血淋头,再不敢多说一句。
赵大叔骂完儿子,神清气爽,把多余的水泥砂浆弄一弄,然后招呼周循去看锅台设计,薛皎和姐姐赶紧也跟过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炕房旁边一般都是厨房,锅台烧火鼓风,柴火、煤炭的热量到达炕道,达到取暖的目的。
这个设计有一个好处就是,做饭也是要烧火的,冬天热水用量也大,不用电的情况下,灶台可以一直有热锅热水,不管是做饭还是用热水,都很方便。
薛皎听赵大叔和姐夫讨论,觉得搞出这种设计的人实在聪明,早先用电可没那么方便,大家更多的还是用柴火、炭。
就是现在,薛皎爷奶家里每年冬天都要备上几百斤的炭,比如烤火房那个烤火炉,好用是好用,也能烧柴火,但柴火毕竟烟大,有烟囱也不是完全不漏一点烟。
薛皎听大伯母跟她妈抱怨过,说爷爷奶奶单独在家的时候,就是烧柴火,家里那么多炭,不用,非得省到儿孙回来了再用,省这一点做什么。
但老人有时候就是很固执,不听劝,嘴上答应了,回头还是照做,没办法。
徐家幸亏这是个老房子,可以随意改动,因为他们家厨房根本不在这边,这一片连着的几个房子都是卧室,厨房在另一头。
现在是计划把炕房隔壁的小卧室改成个厨房,哪怕不做饭,烧个热水什么的,用来当洗澡间也好。
老房子盖得比较早,设计的不好,卫生间离卧室远,隔了个院子,冬天洗个澡非得洗完再把衣服全都穿好,穿过院子回到卧室。
现在这么一弄,住起来就比较舒服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锅台也不是随便弄的,赵大叔有经验,这不是专门用来做饭的灶台,要烧炕,一个鼓风口不够,得两个。
周循一边听他讲,一边问上两句,在图纸上添上几笔。
然后两人又绕去炕屋,再次讨论总结了一遍炕屋的设计,包括炕道、烟道,他都画了图,顺手标了尺寸。
等他画完,赵大叔拿过来看了一会儿,笑着称赞:“厉害,不愧是专业的,这图画得真好,我都看得懂。”
周循微微一笑,搞设计的经常对接各种甲方,他再清楚不过,你的图画得再好,人家甲方看不懂,就有可能被毙掉,专业的图纸给专业人看就好。
[快!快,有人临摹下来了吗?]
[赛诸葛:。]
[逢考必过:赵大叔怎么不多看一会儿啊!我才照着画了炕道的一小半。]
[天女娘娘的狗:嘿嘿,我从烟道开始摹的。]
[赛诸葛:巧了,我也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收题的,收题的你们一定会出火炕设计图册的对吗?告诉我,你们会出的。]
[四方书坊收题人:收题,以及诸位摹的图卖吗?价格好商量。]
[家财万贯:对,四方书坊有钱,他们卖书卖发了。]
[山野客:听说四方书坊有出版月刊的打算?]
[月刊?什么月刊?]
[天命在我:我也听说了,似乎是“丰朝大事记”“天幕热闻”之类的。]
[哦哦,就跟天人那什么报纸一样,可人家的报纸不是一天一发吗?]
[没天人那么好的印刷技术,也没他们那么好的交通,月刊、半月刊正合适。]
[这个好,出了我买。]
[我也愿意买,不能经常看天幕,时常错过要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孙粲:之前的热闻会补发吗?]
[你没死啊?]
[孙粲:我为何会死?]
[实名上网,你就不怕有人找来?]
[孙粲:我、我也没说什么不该说的吧。]
[真想带自个儿名字,不如学学那个‘二丫’,天底下叫二丫的多了去了,料想陛下想找人也难。]
[二丫一口两个饼:谁叫我?]
[不是,你怎么能指名道姓说是陛下,我们陛下明明一句话都没说过,你们怎么老提他,陛下太冤枉了,是吧陛下?]
[猛踹瘸子的好腿:6。]
……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计图定下来,这人热血上头的年轻人们一点儿不拖延,上手开始干。
先砌锅台,赵大叔没敢上手,不是怕自己做坏了,是怕自己一眼没盯着,这群年轻人给做坏了,跟他傻儿子混一块儿的,能聪明到哪去呢?到时候还要扒了重建,浪费时间事小,传出去让人听到,笑话他怎么办。
赵大叔和周循就是两个指挥,徐明志、赵耀这些年轻人是负责干活的小兵,好在有人看着,他们照着吩咐干活没什么问题,人多力量大,没多久就把锅台砌好了。
“怎么样?”
一群年轻人个个弄得花猫似的,身上衣服也脏兮兮的,看着砌好的锅台,成就感十足,纷纷掏出手机来拍。
拍完了又去看专门负责录视频的同伴拍的视频,吵吵闹闹的,这个嫌弃把自己拍得不好,屁股撅太高,那个嫌弃把自己拍得太胖,但只有这一份视频,最终还是决定发出去。
“接下来干啥?盘炕?”
“终于要盘炕了,激动,我还以为只盘个炕,哪晓得还要盖厨房。”
“你在说什么鬼话,修个灶台罢了,真盖厨房,得盖到什么时候。”
赵耀一脸兴奋:“爸,我现在是不是能去和水泥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水泥都用光了,他就说他多和一点没问题的。
赵大叔面无表情:“去吧,多和点儿。”
赵耀乐颠颠跑出去,刚拿起铲子,看见薛皎三人走出来,随口问道:“你们怎么出来了,外头刮风,冷。”
冯飒:“天黑了。”
薛皎:“我们回家吃饭。”
周循:“都收工了。”
赵耀后知后觉,院子里的大灯泡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难怪他说怪亮堂的。
此时屋里的其他人也鱼贯而出,看见赵耀拿个铲子还准备和水泥,都笑了起来。
赵耀尴尬地放下铲子,蹭到他爸身边,幽怨地看着他爸。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25书屋;http://m.25shuwu.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薛皎也被他的表情给逗笑了,回家的路上想起赵耀都忍不住笑。
刚到家门口,半下午没见着妈妈的薛珍就扑了过来,抱着妈妈的腿要抱。
薛皎把她抱起来,母女两个亲热了一会儿,一起洗手去吃饭,边问她今天下午玩了什么。
小姑娘口齿清晰地把下午玩乐的过程给妈妈复述了一遍,乡下别的不说,地方大,孩子也多,她跟着哥哥姐姐们,怎么都好玩儿。
牵着珍儿进客厅,看见周亮亮正抱着他妈大腿撒娇:“妈,求你了,让我去吧,我真的很想去。”
薛皎:“去哪儿?”
奶奶端着菜进来:“明天有大集,娃娃们想去凑热闹。”
第75章
农村大集薛皎小时候去过,不光去过,还去过不止一次,毕竟过年回了乡下,这种热闹总要凑一凑,就像现在的周亮亮一样,抱着妈妈大腿撒撒娇就行了。
“宝宝,你想去赶集吗?”薛皎问女儿。
农村大集还是蛮有意思的,跟城里的商场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赶集是什么?”薛珍歪着小脑袋问。
她没有跟哥哥一样闹着要去,纯粹因为不知道“赶集”的意思。
“有cy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周亮亮挂在他妈腿上大声回答,又假哭道:“妈,你就让我去吧,我真的很想去,老师让写作文,寒假一件难忘的事,我想写赶集。”
就差没直白地告诉他妈,你不让我去赶集,我作文写不出来。
冯飒冷嗤一声:“写什么赶集,写你炸猪圈吧,这不够难忘?”
“没炸……不是我炸的……”周亮亮哼哼唧唧找他爸,“爸,你看我妈,你说说她啊。”
周循推了推眼镜,看了看老婆,“你撒开,手洗了吗?你妈这是新衣裳,别给她摸脏了。”
周亮亮下意识心虚地松开了手,苦巴巴地看着爹妈相偕离开,“小姨……”
薛皎抱着孩子赶紧跑路,她可做不了姐姐的主。
晚餐依旧很丰盛,桌上一大半都是肉食,大家都快吃怕了,筷子一个劲儿朝素菜伸。
老家的菜是真好吃,哪怕是最普通的青菜萝卜,也比城里的好吃,薛皎形容不出来,她只会说更香,口感更软和,用她妈妈的话讲,是更有菜味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老家这几天,薛皎觉得自己都吃胖了,她每天在楼上写卷子学习,手边摆着好几盘吃的,生怕她饿着。
楼下更不用说,随处可见的食物,干果炒货、糖果点心、各种水果,都在随手可拿的地方。
薛皎听妈妈说,每天吃饭都觉不出饿,嘴没停过。
其实不出意外的话,去了集市上也是吃,但就跟小摊上的小吃让人流连忘返一样,家里顿顿大餐吃着,还是惦记着外头那些零嘴。
第二天薛皎没有睡懒觉起了个大早,因为今天要跟爷爷奶奶一起去赶集,有些好吃的早集上才有,去晚了就卖光了。
洗漱完下楼,外头天还没亮,屋里已经灯火通明,等着去赶集的不止薛皎一个人,家里住着的亲戚大半都准备去凑个热闹。
周亮亮也在,一脸兴奋地跑过来拉着珍儿说话。
薛皎猜到姐姐不会不同意,因为她也想去。
“姐,今天还去看盘炕吗?”薛皎对盘炕兴趣未消,主要是还没看到成果,很想看看姐夫图纸上的设计落于现实是什么样。
冯飒打着哈欠道:“等集市上回来了去瞅一眼。”
她跟薛皎一样,只想看成果,光看他们讨论着怎么砌砖头,有点儿无聊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为要去给人家做理论指导,手头的事还没完成,今天周循不跟她们一起去赶集,出发前,周循叮嘱儿子:“你妈没睡好,你老实点儿别惹她,否则后果自负。”
周亮亮鼓着脸,他也没睡好,怎么就不说别惹他呢?
但也只是腹诽,根本不敢张口,惹到他妈像踢到铁板,惹到他,就像惹到棉花。
赶集的地方在最近的镇上一条街道,镇政府特意空出来的地盘,平时没什么人,但一到赶集日,就人山人海。
从薛皎老家的村子去镇上,走路要四十多分钟,不算很远,奶奶跟薛皎说过,以前她年轻的时候去赶集,半夜就要出发,一走走两三个小时去集市上,都不觉得累。
现在不行了,她还走得动,年轻人们走不动。
好在有车,家里的车开出来,每辆车上都坐满了人,深冬天冷风大,等车的一会儿都觉得冷得不行,透过车窗,外头的夜色似乎也蒙着一层霜。
薛珍从没有半夜出行的经历,这个时间对她来说,跟半夜也没有区别了,她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窗外,乡村小路两旁树影婆娑,在夜幕里有些诡异的惊悚感,但她身旁紧贴着的就是妈妈,车厢里阿婆和姑婆正在低声聊天说笑,寒风被牢牢挡在车外,车厢里有点闷,她倚靠着妈妈,有点儿昏昏欲睡,于是这一幕便似梦似醒,多年后依旧难忘。
[好早,这才寅时。]
[头一次看到天幕这么早亮起来,没几个人醒着吧。]
[在上朝路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竟然还是位大人!大人怎么没昵称啊,是没通过考试吗?]
[别开玩笑了,天幕考试难,咱们的科举考试也不简单,大人们虽然眼睛瞎了点儿,耳朵聋了点儿,办事慢了点儿,脑子可不坏,谁会傻到固定昵称。]
[你们看见除了河源县方大人,还有哪个老爷敢在天幕上表明身份的吗?]
普通人可以借天幕这个渠道发声,反而是那些有身份的,不敢在天幕上多说什么。
多说多错,最上头那位是个小心眼,指不定就说了什么让他不高兴的话,回头找个理由收拾一顿,不说贬官了,像对付齐王一样,安排人打他们一顿,那也很丢人啊!
准确的说,比被贬还丢人,贬谪还有个合理理由,当皇帝的安排人动手打下臣泄愤,这丢的是君臣二人的脸面。
皇帝丢得起这个脸,他们丢不起。
况且,不光上头的难应付,下头的现在也不好惹了。
没看见三天两头就有人在天幕上把陛下拉出来遛遛,他们陛下连声都不敢吱一下,为何?因为一旦他在天幕上以天子的身份发言,但又无法弹压这些逆民,瞬间就会威严扫地,皇权受损。
他们这些为官者也是同理,一旦表明身份又在天幕上被逆民们攻讦打压,损伤的是现实中的声名,因此更不能表明身份。
即便他们通过了考试,可以取昵称,有的大人宁愿等到可以取昵称的时间过去,继续匿名,也要藏着掖着,以免身份暴露上下不讨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话说,河源县后来怎么样了?方春霖还活着吗?]
[选我当主刀:活着。]
[我记得不是死了个当官的,不是方春霖吗?]
[当然不是他,是陛下派的钦差大臣,听说还是个勋贵子弟呢,客死他乡,连尸体都没找回来,真够倒霉的。]
[河源县的百姓听说进山了,现在恐怕都沦为山匪了吧。]
[昵称最多九个字我试:这算不算官逼民反?]
[……你是真敢说啊。]
[山野客:贵人作孽,百姓何辜。]
[您说得真含蓄。]
[昵称最多九个字我试:盲猜一个山野客非山野人,恰恰相反,还是个朝堂之人,否则不会不敢直呼‘贵人’身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有毛病吧,扒人家身份做什么,显着你了是吧。]
[天女教右护法:‘九个字’买赎罪券吗?教主大人说了,口业也是罪。]
……
步行需要四十多分钟的路程,开车不到十分钟就到了,大集人多,地方却没那么大,车子只能停在镇政府规划的另外一个停车点,下车后还要步行几分钟过去。
下了车,冷风扑面,裹得再严实也能感觉到那股冷意。
好在这两天没下雪,干冷,薛皎抱着女儿,身边是牵着孩子的姐姐、大堂嫂,妈妈、奶奶还有其他长辈们,把她们夹在中间,每个孩子都有至少两个大人看着。
这是她们的经验,大集人多且人流量大,各个村镇的大集,往年可没少听过丢孩子的,有一年隔壁村的大集丢了三个孩子,其中两个还是姐弟俩,家里就这两个娃,全丢了,提起来就让人痛心,为此那个集市也停了好长一段时间。
“警察叔叔。”薛珍裹得像个毛绒汤圆,窝在妈妈怀里,戴着手套伸不出手指,只能伸出一个小拳头,“妈妈,舅舅。”
“是舅舅同事。”薛皎好笑道。
珍儿被亮亮感染,将顾冬阳视为偶像,看见穿制服的都要多看两眼。
这些警察也是辛苦,一大早跑来执勤,里头好几个都是协警,冻得脸都红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集市是绵延的两条街,整体呈倒y字形,薛皎他们停车的地方离其中一个岔口比较近,直接从那里进去了。
还没进入集市,已经感受到人潮汹涌,薛皎抱紧了女儿,跟着人流涌入集市中。
此时天还黑着,但集市上已经热闹极了,有政府提供的大灯,许多小摊上还自己挂着灯盏,一处灯光笼罩的光亮下,就有一个小摊。
这个时间卖吃的摊位最多,许多赶早集的,就是来买吃的。
薛皎打眼一看,比她记忆中的摊位又多了许多,围巾都挡不住种种食物的香气,抬眼就看到一家卖油条炸货的,胖滚滚的大油条在油锅里翻腾着,一根油条比珍儿手臂还粗,这么一根大油条才一块钱。
同一个摊位上还有卖麻团的,原味的、豆沙的都有,外头裹满了芝麻,芝麻的香气热油一激,尤其抓人。
卖油条的摊位旁边就是卖豆浆豆腐脑的,两家产品定位不同,待在一块儿却能互相搭配,摊位前的小桌子也是两家客人混着坐。
“妈妈,吃油条吗?”薛珍挺喜欢吃油条的,尤其是油条泡豆浆,好吃。
薛皎轻声哄:“前面还有好吃的,吃了油条可能就吃不下了哦。”
她记得集市上有一家羊肉泡馍堪称一绝,不知道跟人家正宗的羊肉泡馍一样不一样,但确实好吃,羊肉鲜嫩,那个馍是有点儿半死面的口感,不会轻易泡浮囊,外软里糯,特别好吃。
她小时候每回跟奶奶来赶集,都要吃上一大碗,比她脸还大两圈的一大碗,吃得撑得不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曾经奶奶带她品尝过的美食,薛皎也想带女儿尝尝。
“想吃就吃。”奶奶大手一挥,“咱这么多人,少买点儿,一人尝一口。”
大堂哥去跑腿,买了两根油条和两个麻团回来,一人分一点儿,也就一口。
这家卖油条的生意好不是没原因的,刚出锅的油条外脆里软,一股咸香混着面香,还有炸物特有的香气。
一人一口,吃得不过瘾,越发勾起大家肚子里的馋虫,一大早起来赶集,可都还没吃早饭呢。
于是接下来,他们又吃了热腾腾的米糕、粽子,吃了糯米饭,香草饭——这个新出现的摊位,奶奶也是头一回吃,说是南边的小吃。
喝了豆腐脑,蛋酒、酒酿小汤圆,顺了顺食,又继续吃。
水煎包、酿豆腐,还有一家超香的糯米鸡,他们本来买了一只分着吃,太好吃了,又买了一只。
这些是现吃的,还买了炸撒子、麻叶,一买一大包,在手腕上挂着,拿回家去慢慢吃,这东西不但可以当零嘴,薛皎记得自己小时候不是饭点喊饿,奶奶就给她煮碗糖水荷包蛋,再泡点儿撒子、麻叶给她吃。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25书屋;http://m.25shuwu.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高油高糖,但是好吃。
她们还买了烤猪蹄,一大早吃猪蹄似乎油了点,但是太香了,路过的时候,被香气勾得根本走不动,猪蹄先卤后烤,完全入味儿,烤过之后不是完全的软糯,那个口感绝了。
上面还撒了一点加了辣椒粉的撒料去腻,但是根本不会腻,因为还是一人只尝了一口,要不是后面还有美食勾引,真想啃一整个。
薛皎还看见卖冰糖葫芦和棉花糖的,集市老npc了,几乎每个大集都有卖这些东西的,尤其吸引小朋友。
逛大集给孩子买糖葫芦好像是什么仪式,家里孩子一人给买一串,薛皎、冯飒和大堂嫂也有,奶奶在一边付钱,一边嘀咕着:“这价涨得也太快了,前几年才两块。”
现在涨到三块钱一串了。
薛皎不敢吱声,她觉得三块钱已经很便宜了,在城里,三块钱别想买糖葫芦,还是这么大串的糖葫芦。
当然,对比一下其他食物,确实算贵的,她们还买了米花棒,就是一种黄黄的粗筒状零食,老板车子拉来一个机器现做,五块钱超级大一包。
咬着糖葫芦,薛珍彻底不困了,干饭宝宝快乐地看着周围一切,赶集真好,难怪哥哥要来,这么多好吃的。
虽然每样东西吃得不多,架不住品种多,赶在吃饱之前,终于找到了那家让薛皎念念不忘魂牵梦萦的羊肉泡馍。
不光她爱吃,大堂嫂也爱吃,吃过了就惦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家羊肉泡馍只有开大集的时候才来,一般的小集都不来,人气超高,这一大早,小小的摊位几乎坐满了。
这家不光买羊肉泡馍,还卖羊杂汤、羊血粉丝汤,都很好吃,一样点了几份。
好在人虽然多,翻台也快,而且还比较早,相对而言没那么多,薛皎他们等了一会儿,等到了位置,点的餐也上了,老板看他们分餐也不奇怪,还给他们多拿了筷子和碗让他们好分。
一口鲜美的羊汤下肚,整个人都舒服了,胃口再次被打开。
冯飒吃了一大口浸满羊汤的泡馍,满足地叹气:“我算是知道,你们为什么一定要来吃一碗这个了。”
是真好吃啊,本地羊肉肉质好,本来就有加成,这家煮羊的手艺也好,她属于不怎么喜欢吃羊肉的,嫌膻味重,薛皎奶奶炖得羊肉已经几乎没什么膻味了,她还是不太喜欢,这是口味问题。
但这家的羊汤,吃得出来是羊肉,甚至旁边还在现煮,偏偏一点儿羊膻味都没有,只余肉香。
“周循没口福。”冯飒摇头感叹。
“可以给姐夫打包一份。”薛皎吸溜了一口粉丝,羊血粉丝汤也好吃,人多真好,什么都能尝一口。
冯飒想了想:“两份吧,我怕我跟他抢。”
薛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扭头:“妈妈,姐姐说打包三份羊肉泡馍!”
[通感时长不够用:痛心疾首!再次重申我的昵称。]
[蹭吃蹭喝:+1]
[天天干饭:真的想哭了,十分钟够干什么啊,这么多好吃的,我只敢尝一口,都没尝出什么味儿。]
[草莓是最好吃的水果:我不一样,我敢尝两口,所以根本没尝到羊肉泡馍什么味儿,哈哈哈哈哈呜呜呜……]
[砂糖橘才是最好吃的:竟然还有串了砂糖橘的糖葫芦,这是什么仙品!丰朝卖糖葫芦的能学学吗?创新一下。]
[草莓是最好吃的水果:天女娘娘没有要带草莓的糖葫芦,跪地大哭。]
[尝遍天下美食:但求下次天幕考试,能增加通感时长。]
……
[这些人怎么回事,怎么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带食物的昵称,你们的人生只有吃吗?]
[尝遍天下美食:人生没了美食,索然无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少年当自强:不是一次冒出来的,每次天女娘娘吃好吃的,他们就会出来嚎两声,今天一起嚎,嚎得声音有点大。]
[自强少年郎:还我名字……]
[通感时长不够用:是的,我的人生只有吃,不喜欢吃的可以把通感时长转给我吗?]
[四方书坊收题人:收天幕二次考试猪蹄,带昵称的来。]
[收题人虽迟但到。]
[猛踹瘸子的好腿:哈哈哈哈笑死我了,什么猪蹄。]
[笑死,烤猪蹄,考试题。]
[逢考必过:你们别光顾着笑,说不定下次天幕考试就考到了。]
[四方书坊收题人:。]
……
在羊汤摊子填饱肚子,分出两个人把买的东西和打包的羊汤、烤饼先送到车上去,其他人继续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会儿天色微明,摊贩更多了,来赶集的人也更多,她们刚吃完的那家羊肉泡馍,已经被人潮淹没,现在排队都挤不进去了。
“幸好咱们来得早。”大堂嫂感叹了一句。
薛皎牵着女儿——吃太饱,抱不动孩子了,一起走走,眼睛四处看着。
肚子虽然饱了,嘴还饿着,薛皎很快又看到了想吃的,“奶奶,柿饼!”
这时候叫奶奶,比叫她妈管用。
薛皎奶奶看了一眼,“这家柿饼不行,咱们再往前走走,我记得有个老婆子,她家柿饼好。”
薛皎自然是说好,往前走了没多远,果然找到薛皎奶奶说的卖柿饼的老太太,她家柿饼看起来颜色不如刚才那家的鲜亮,上头挂着一层白霜,形状也不如那家的漂亮好看。
薛皎奶奶走过去,跟卖柿饼的老太太寒暄了几句,老太太笑眯眯地拿起柿饼分给珍儿和亮亮几个小朋友。
珍儿接过来没吃,“妈妈还没给钱。”
周亮亮喂到嘴边的柿饼又放下了,可能今天人太多,好吃的也多,没顾上调皮,他一早上都乖得让冯飒惊讶。
薛皎奶奶拿了个袋子挑柿饼,随手给薛皎塞了一个,“吃吧,吴奶奶送你们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孩子们这才吃起来,薛皎把柿饼给姐姐分了一半,也不好意思地啃起来。
这一吃就知道奶奶为什么认准这家了,虽然柿饼看起来不好看,但特别好吃,很甜,不是齁甜,比新鲜柿子厚重一些的甜味,是一种醇厚的甜味和口感,软糯糯的,柿子味也浓,是薛皎吃过最好吃的柿饼。
冯飒也吃得连连点头:“奶奶,我也买一点儿,带回家给我爸妈尝尝。”
薛皎奶奶就又拿了个袋子,帮冯飒挑,其实这些柿饼看起来都差不多,但奶奶就是要挑一挑,卖柿饼的老太太也笑眯眯的,脾气很好的样子。
家里人多,薛皎奶奶生怕孩子们不够吃,冯飒也想着回去要给亲戚朋友们分一分,这柿饼好吃又好带,所以多买了一些,两人直接把吴奶奶带柿饼摊子买空了一半。
这可是大生意,吴奶奶从摊子下面搬出一个筐,里头是半筐红薯干,非要送她们一点儿,“自家晒的,给孩子们尝尝。”
推辞不过,收下了吴奶奶送的红薯干,薛皎奶奶顺手抓了一把给孩子们分一分。
薛皎拿着两根红薯干,真想告诉奶奶,她吃不下啦!
算了,奶奶一片好心。
薛皎咬了一口红薯干,眼睛一亮,这个红薯干也好好吃,晒得不是很干,吃着比较软,但是甜度很高,又不像商店卖的那种蜜薯干一样甜得有些腻,反正就是好吃。
“奶奶,这个红薯干也好吃。”薛皎忍不住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家种的甜红薯。”奶奶说:“月月喜欢,回头让你爷也种点儿,这个红薯烤着也好吃,就是产量不行,亩产才三千多斤。”
大伯母接了一句:“妈,咱现在也不指望着种地挣钱,那地你和爸非要种,种点儿好吃的,孩子们爱吃的,多好,种那么多玉米棒子,不甜也不糯,卖不上价也吃不动,只能喂牲口。”
薛皎奶奶叹气道:“别怪你爸,他是饿过的,那玉米、红薯都是救荒的粮食……”
第76章
薛皎从小在城里长大,只有年节才会回老家来,老家亲戚又多,薛皎小时候一度分不清楚,这个叫伯伯,那个也叫伯伯,叔婶姑姑一大堆,明明年纪比她大,她乖乖喊“哥哥”,大家却都笑,“哥哥”低头管她喊小表姨。
她学的《辈分歌》都不管用了。
薛皎上初中的时候喜欢看《红楼梦》,自己拉了人物关系图表,觉得十分清晰明了,便去找她爸,让她爸好好讲讲自家亲属关系,她也能拉一个人物关系图出来,总不至于她家人物关系,比荣宁二府还复杂吧。
薛青山笑眯眯给女儿讲,她一边讲薛皎一边写,老家这边的亲戚关系,慢慢也就梳理清楚了。
大部分只是乡邻乡亲的,遇见了顺着叫一嘴,真正属于她家的亲戚也并不很多。
梳理到爷爷奶奶那辈,薛青山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
薛皎出生的时候赶上计划生育,她这一辈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往上两代,家家户户都是好几个孩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薛青山兄弟姐妹五个,薛皎爷爷兄弟姐妹四个,这是指养活了的,早些年国家婴幼儿夭折率很高,三岁以下的孩子基本上不入序齿。
薛皎爷爷排行老二,上面一个大姐,下面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薛皎一边听爸爸讲,一边跟自己记忆中的亲戚对上号,再记录到她拉的亲戚关系图里,记着记着,她察觉出不对劲。
小姑奶,也就是她爷爷的妹妹,她知道是哪个,嫁到了隔壁村,每年过年回老家,爸爸和伯伯姑姑们都会拎着东西去小姑奶家拜年,她没少收小姑奶的红包。
小姑奶家里也是一大家子人,可是大姑奶,小叔爷,怎么她没见过,没见过人就算了,说个不好听的,老人年纪大了,她见不着也正常,但后代亲戚也没见过。
那些让薛皎迷迷糊糊的亲戚,更多是她奶奶这边的,她奶奶同辈有七个兄弟姐妹!太婆真是个英雄母亲。
那时候,薛青山听到女儿疑惑的询问,长长地叹了口气,才跟薛皎讲了原因。
薛皎小爷爷自幼体虚,好不容易养到七八岁,赶上□□那三年,没有粮食吃,活活饿死了。
薛皎大姑奶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有一口吃的都要分给弟弟妹妹,饿坏了身子,熬过了三年,终于好过一点了,又生了病,没治好,死在了医院里头。
说是病死的,其实也是饿死的。
薛皎大姑奶和小叔爷去世的时候年纪都小,一个十几岁,一个才八岁,自然也就没有子孙后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薛皎听完难受了好长时间,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重男轻女偏爱孙子的爷爷,会因为堂哥浪费粮食勃然大怒,把堂哥打得不敢再犯。
老爷子心里的痛大家都知道,任谁在少年时期眼睁睁看着亲弟弟被饿死,把口粮分给他的大姐病死,都会留下心理创伤。
因此,奶奶提了一嘴后,大家都不再纠结这个问题了,大伯母也说:“爸爱种啥就种啥吧,我随便说说。”
年纪大一点的都心有默契,唯独小家伙们不明白。
薛珍好奇地问:“妈妈,什么叫‘救荒’。”
她的《十万个为什么》上面,没有呢。
那套书好像没有“十万个”为什么,可能这就是阿婆说的虚假宣传吧。
薛皎组织措辞:“荒一般指荒年、饥荒,‘救荒’就是在荒灾年间,救济百姓灾民。”
薛珍若有所思:“所以‘救荒的粮食’,就是灾荒年间给人吃饱肚子的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25书屋;http://m.25shuwu.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薛皎奶奶这个年纪了,眼睛虽然有点儿花,耳朵却好得很,听见孙女和重孙女讲话,老人接了一句:“乖乖,可不是吃饱肚子,是不让人饿死。”
老太太是跟重孙女打交道太少了,不知道这是怎么一个好奇宝宝,她随口一句,薛珍一连串的问题出来了:“为什么红薯和玉米是救荒的粮食,不吃大米和面呢?”
她记得以前在祖母身边,听见过谁家“给灾民施粥”,粥不就是大米煮的吗?
至于小麦,小家伙暂时只见过磨成面粉的小麦。
这个问题还没来得及回,薛珍缓了口气,继续问:“红薯和玉米我们现在不是也在吃吗?为什么叫它们‘救荒的粮食’。”
大伯母惊讶地看着薛珍,忍不住跟冯英说:“这孩子真聪明啊?”
大堂嫂也跟着点头,羡慕不已。
这才多大,思维清晰,逻辑性强,口齿清晰能说长句只能算最不值一提的优点了。
奶奶被问得懵了一下,下意识回:“产量高……红薯和玉米产量都高。”
薛珍:“土豆产量也高,阿公跟我说,土豆亩产三千斤到五千斤,高产土豆能达到八千斤,可是太奶奶刚才说,红薯亩产‘才三千多斤’,为什么土豆不是‘救灾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人们惊呆了,薛皎忍俊不禁:“宝宝,土豆是‘救灾粮’啊,土豆、玉米、红薯就是三大救灾粮。”
[二丫一口两个饼:‘才’不是很少的意思吗?亩产三千多斤还嫌少吗?]
[天女娘娘保佑好收成:救灾粮都有三种,真好啊。]
[红薯和土豆亩产最低都有三千,不知那玉米亩产多少。]
[忧国忧民一书生:玉米和红薯我们都不知从何处来,那土豆倒是知晓来源于南美洲,若是朝廷能造船出海,或可寻得。]
[昵称最多九个字我试:我记得之前好像听说,有大人提过。]
[逢考必过:提过,吏部侍郎李大人,上奏请求陛下造海船出海寻粮,听说遭贬了,不知道贬去了何处。]
[莫愁前路无知己:岭南。]
[陛下说李大人这么想出海,让他去岭南好好看看海。]
[……]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大人还活着吗?]
[天女教教主:陛下真的不买点赎罪券吗?限时十一折。]
[家财万贯:多少?]
[教主大人,你这折扣是不是有点问题。]
[天命在我:过了限时折扣,卖给陛下多少折?]
[天女教教主:目前实价十三折。]
[还真是限时折扣啊。]
[天女教右护法:大家不要误会,咱们普通老百姓,天女教信众,都是正价购买赎罪券哈,天女娘娘在上,丰朝人不骗丰朝人。]
[昵称最多九个字我试:你们这赎罪券,真的有人买吗?]
[天女教左护法:说啥呢,当然有人买,每天都有人找咱登记功德兑赎罪券,都快忙死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婆婆以前对我非打即骂,自从信了天女教,为了积攒功德兑赎罪券,好长时间不曾对我动过手。]
[我我我买,我今日又做一件好事,救了村中落水孩童,村中百姓皆可作证,可能兑换功德?另,教主大人,这攒的功德,能给别人换赎罪券吗?]
[猛踹瘸子的好腿:为何要给旁人换,你觉得你自己没有罪孽吗?]
[天女教教主:要给何人换赎罪券,为何他自己不能做功德。]
[回教主大人,我家兄长曾被山匪劫走,下落不明,有人说他死了,也有人说他成了山匪,家中已给兄长立了衣冠冢,但若是他真成了匪,在下希望能多做好事,为兄长赎其罪。]
[天女教教主:需达成三点,其一,被赎罪之人真心悔过;其二,往后不再行恶事;其三,你为他赎罪,所需功德翻倍。]
[教主仁慈。]
[笑死,之前听说有一窝山匪信了天女教,跑下来山自首了,我还觉得稀奇,原来不是特例啊。]
[唉,匪徒尚知悔过,为何有人却不知悔改,不肯低头看一眼百姓苍生之苦。]
[猛踹瘸子的好腿:《有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薛珍接连发问,周亮亮、薛文彦这些跟出来的小孩儿,都不敢吱声了,凭借着学渣的直觉,下意识保持安静沉默,降低存在感,以免家长遭到学霸冲击的时候,会把他们拎出来教训。
薛皎把女儿抱起来,边走边跟她讲:“这三种粮食都是高产作物,土豆和红薯你已经知道啦,咱们最常见的主食水稻、小麦,亩产都在千斤左右……”
“没有那么多。”奶奶说:“咱随便种种,稻子也就七八百斤吧,麦子更少,有的才四五百斤哩,不过咱家种的麦子算亩产,也能有六七百斤。”
薛皎立刻顺势教导女儿:“这就是理论和实际的差距,书本上记录的数据,大部分来自精耕细作的规模化农场种植,普通农户日常种植达不到标准,有多种原因,但基数在那,不会差特别远,珍儿能听明白吗?”
薛珍点点头,就是人家专门种稻子卖钱,太奶奶随便种种,当然是更用心的收获更多呀,老师都讲过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薛皎便继续讲:“玉米的亩产比不上红薯和土豆,随便种种也有千斤以上,最高亩产更是有五千斤,所以你看,水稻、小麦的产量相对这三种作物,是不是就显得太低了?荒年的时候缺粮食,这种产量大的粮食,是不是就非常有优势?”
大堂嫂小声问奶奶:“奶,我婆种的玉米,产量不高啊……”
她甚至不敢大声问,这些数据她哪记得,看过也不记得,薛皎竟然能随口讲出来教孩子,还是那么小的孩子。
奶奶回:“你婆种的甜玉米吧?产量是低一点儿,饲料玉米产量高,而且玉米能种密实一点儿,不碍事。”
“那……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吃饭,要吃米饭和面呢?”薛珍又有了新的问题,“是因为好吃吗?可是土豆、红薯也好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爷爷奶奶种的玉米确实不怎么好吃,小家伙不爱吃。
不等薛皎回答,奶奶先说:“乖乖,红薯好吃也不能多吃,吃多了烧心啊。”
薛珍下意识捂住胸口:“‘烧心’是什么,心会着火吗?”
她爱吃红薯,烤红薯蒸红薯红薯丸子,还有刚才拿到的红薯干都爱吃。
大人们都被逗笑了,再聪明也还是个小娃娃啊,小朋友才会说这么可爱的话。
薛皎忍着笑说:“‘烧心’其实是胃难受,妈妈也不是很清楚,好像是红薯里面什么成分,吃多了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让人不舒服。”
“就是红薯不能多吃。”薛珍明白了,“大米饭和面就不会烧心。”
“对,是这个意思。”
“珍儿好聪明啊。”
“这孩子像月月小时候,脑子聪明又机灵,以后一准的大学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亲戚们为家族即将再出一个大学生感到高兴,平均学历就是这么慢慢拉上去的。
然cy而薛珍被夸多了,已经习惯了,不为所动继续问:“那土豆呢?土豆为什么不可以?”
奶奶:“土豆不能连种,种一年要歇一年,不然来年长势不旺,要减产。”
薛皎努力回忆历史加地理加生物知识:“土豆有一种病,传播速度非常快,难以防治,曾经有个国家大规模种植马铃薯,也就是土豆作为主粮,结果遇到这种病害,土豆减产甚至绝收,又有其他一些政治方面的原因,最终饿死了上百万人。”
大伯母倒吸一口气:“还有这回事呢?上百万人?哪个国家的?”
薛皎:“好像是爱尔兰。”
奶奶不在意道:“没事,又不是咱国家的,咱还是吃大米面粉还有老玉米,土豆谁把它当正经饭吃啊。”
薛珍想了想:“所以土豆、红薯都有缺点是吗?那玉米呢?”
薛皎微微一笑,她宝宝真的很聪明。
“玉米其实是我们国家的三大主粮之一,不过更多是作为饲料作物,玉米是粗粮,富含纤维,但其实人的身体不太能消化,所以吃进去有饱腹感,但并不能被吸收,不能给咱们补充能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3360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