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三十二章 冬蓄春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工坊里“五凤朝阳”分成五组领着组员分类订单做的有条不紊。

她们手法娴熟,效率惊人,普通的龟背纹、水波纹,六角叠丝等已能保质保量地完成。

年前开发的“四季平安筐”因为程序太复杂,员工掌握困难,被暂时搁浅。

周明和张磊凑在一起,对着电脑屏幕嘀嘀咕咕,试图让那个erp系统更能理解手工制品的个性。

机器的嗡嗡声、柳条的沙沙声、偶尔的低声交谈,交织成一种稳定而富有生机的节奏。

柳青站在门口看了一会儿,转身走向后院,爷爷正在那里整理一捆刚运到的特殊柳条。

“来了?”

爷爷头也没抬,

“把这些按粗细、色泽、韧度分好。冬柳放左边,春柳放右边。”

这是柳青的新功课深度学习“节气柳”。不再是理论,而是实践。

分柳条是个极其枯燥且需要极大耐心的活儿。

看上去差不多的柳条,因砍伐季节、生长位置、储存时间不同,特性天差地别。

冬柳质地坚硬,纤维紧密,颜色偏深,掂在手里沉甸甸的,是做骨架的好材料,但不易弯曲。

春柳则柔韧异常,色泽浅黄,充满生机,适合做精细的编织,但强度稍逊。

“手感,靠的是手感。”

爷爷在一旁监督,

“别用眼瞟,用手摸。什么时候你闭着眼也能分出冬春,才算入门。”

柳青的手指反复摩挲着不同柳条,指尖的茧子感知着微妙的差异。一整天下来,眼睛酸涩,手臂沉重。

但她却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那些关于订单、营收、合作的焦虑,在这一次次的触摸和分辨中,慢慢沉淀下去。

她开始理解爷爷所说的“物性”。

每一根柳条都有自己的性格,顺应它,才能成就好器物。

几天后的夜里,柳青在爷爷的藏宝库,西屋那几口旧箱子里翻找时,发现了一件奇特的物件。

一个用冬柳为骨、春柳为肌编成的旧马扎,结构极其精巧,历经几十年依然牢固。

“那是你太爷爷做的。”

爷爷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冬天砍的柳做腿,春天伐的柳编面,结实又耐用。”

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击中柳青!既然柳条可以,那为什么不能加入更坚韧的材料?

她想起山后那片野藤林,那些老藤盘根错节,韧性极佳,却从未被有效利用。

“爷爷,如果用冬柳做框架,春柳缠绕固定,再嵌入老藤增加韧性和装饰感……能不能做家具?”

爷爷眯着眼想了片刻:

“想法不错。但藤条处理比柳条还麻烦,你得自己去试。”

接下来的日子,柳青仿佛着了魔。

工坊的日常管理完全交给了张磊和周明,她则泡在后院,整天与柳条、藤条为伍。

冬柳烤弯定型时火候难以掌握,不是烤焦就是韧性尽失。

老藤去皮打磨更是苦差事,常常一天下来,双手被扎得满是血点。

第一把椅子,框架还没成型就散了架。

第二把,勉强立起来了,但一坐上去就吱呀作响。

第三把,结构稳了,但藤条编织得歪歪扭扭,毫无美感。

失败的作品堆满了角落。柳青却越挫越勇,眼睛里闪烁着近乎偏执的光。

爷爷大多数时候只是默默看着,偶尔在她走入死胡同时,才提点一句:

“腿的力道吃不住?试试三股冬柳绞一起。”

“藤条太滑?用火微微撩一下,增加摩擦力。”

终于,在不知道第多少次尝试后,一把线条流畅、结构稳固的柳藤椅诞生了。

它既有冬柳的筋骨,又有春柳的柔美,老藤则如自然的纹身,缠绕其间,平添几分野趣与坚固。

柳青小心翼翼地坐上去,稳如磐石。她轻轻摇晃椅背,韧性十足。

周明和王婶他们被叫来看,都惊呆了。

“这……这能卖大价钱吧?”

王婶摸着光滑的藤条,喃喃道。

“何止!”周明眼神发亮,

“这完全是艺术品!青姐,你太厉害了!”

爷爷最后走过来,围着椅子转了三圈,这里摸摸,那里按按,最后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还行。”

很少不被挑毛病的柳青还没来得及高兴,先前被拒百万订单的林森不请自来。

“柳小姐!恭喜恭喜啊!”

林森热情地伸出手,仿佛之前的不愉快从未发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