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清漪在家中待了两天,看蒟蒻恢复的不错便又赶回了芦花镇。
嘴上说着不在意,但这摊子铺开了,心上便挂了事,心里便始终记挂着。
就像龚绣说的种桑养蚕最起码得三五年之后才能看到成效,崔清漪能等,可芦花镇的百姓们却不能干等。
若是想靠着从崔清漪这里赚到的银子生活也不太现实,毕竟芦花镇也几千口人呢,她能有多少银子让这些人赚。
所以这趟回去,崔清漪还捎带上了些可以在七八月份种的秋粮。
粮种也不是白送给他们种,算是租借,等来年给银子或是还上粮种都可。
芦花镇的百姓如今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原先靠着朝廷,每年他们还能得一批救济粮,但如今他们归乡主管,乡主不会管懒汉的死活。
因此告示刚贴出来说可以去营地换粮种,没了靠头的各家各户便捧着粮斗去换粮了。
芦花镇的百姓们从没像现在这么忙碌过,每日早早起来去挖树坑不说,每家每户还要分出来一部分人去种地。
这要是让熟悉芦花镇的外乡人看了,怕是会觉得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等着粮食种到了地里,乡主这边又张罗要在镇上建厂房。
芦花镇百姓们不知道厂房是个什么东西,只知道自家又有银子赚了。
崔清漪将芦花镇的百姓指使的团团转,压根没时间闹事,武校尉没事儿干全当自己是来这处休假的,对崔清漪目前所做的事情也充满了好奇。
“乡主,您建这厂房是做什么用?”
说实话,武校尉对崔清漪如今所做的一切并不看好,种桑养蚕就算了,虽然费时间些,但等年份到了好歹也能赚回些银子,但这建厂房看起来就完全是一时兴起。
两人合作了这么久,崔清漪对武校尉这个人也很欣赏,眼下他问了,崔清漪也没想着瞒。
“不瞒武校尉,芦花镇地理条件就摆在这里,百姓们想靠种地过上衣食不愁的好日子基本不可能。
我想着在这里建个厂子,随便做点什么都能让百姓们不至于跟从前似的吃不饱饭。”
这也算是最初的厂房经济雏形,只是武校尉这个地地道道的古代人还不能完全理解罢了。
实际上,崔清漪早想好了这些厂房建来做什么。
只是事以密成,等着真做成了再出去炫耀也不迟。
武校尉不是个爱多管闲事的人,瞧崔清漪胸有成竹的模样也没多说什么,只感慨一句:“乡主是好心,但愿这些百姓能理解吧。”', '')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3360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