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三国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三回 虎狼之辈 禽兽不如 第四回 乱世无好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三回虎狼之辈禽兽不如

一、引狼入室

曹操建议:从根源上解决宦官之患(从根源解决问题才是正解),不必召外地人马进京。

何进不接受曹操的建议(多人进相同意见,应当慎重对待),密诏外地人马进京。

董卓早有不臣之心,得知消息后,使其婿中郎将牛辅守住陕西(任何时候,都应守好根基),自己却带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提兵望洛阳进发。

卓婿谋士李儒(传言:李儒并非董卓女婿,只因董卓对李儒言听计从方有是董卓女婿的说法!)建议:将进京的事情公开,名正言顺地进京(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大事可成)。

董卓依计而行,何进将董卓的上表给大臣们看,侍御史郑泰、卢植皆不同意董卓进京。

进不听,郑泰、卢植皆弃官而去(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朝廷大臣,去者大半(众远离之人,必有弊处,慎防之)。

张让等知外兵到,计划先杀掉何进(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其向何太后求情:请何进进宫。

进得诏便行,主簿陈琳、袁绍、曹操皆不同意进宫。

何进坚持要进宫,曹操、袁绍领兵护送,黄门传懿旨,将袁绍、曹操等都阻住宫门外(即为护卫,贴身为上)。

何进单人进宫被张让等人所杀,袁绍等人发现异常后,带兵杀进宫中。

张让、段珪、曹节、侯览将太后及太子并陈留王劫去内省,从后道走北宫(逃命之际,必带护身符)。

进宫后,宦官无论大小均被杀。

何太后在混乱中得救,曹操一面救灭宫中之火,请何太后权摄大事,一面遣兵追袭张让等,寻觅少帝(管理首在止损,稳定次之,最后方是进取)。

逃跑途中,帝与陈留王脱离宦官控制,因未知虚实,不敢高声,伏于河边乱草之内(情况不明,暗中观察为上)。

军马四散,未发现帝与王,帝与王伏腹中饥馁,吞声草莽之中。

陈留王鉴于此,建议:另寻出路(死地不可久留,另寻出路为上)。

帝与王得司徒崔烈之弟崔毅和闵贡的相助,司徒王允,太尉杨彪、左军校尉淳于琼、右军校尉赵萌、后军校尉鲍信、中军校尉袁绍,一行人众,数百人马,接着车驾。

回京途中,遇到董卓领军前来,帝不敢言语,陈留王直问董卓所来的目的(直击要害,速战速决)。

二、虎狼相争

董卓示弱护驾,陈留王以言抚慰董卓,自初至终,并无失语(观其言行,知其品行)。

卓暗奇之,已怀废立之意。

检点宫中,不见了传国玉玺。

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传言:董卓进京时所带人马不多,董卓白天将军队带入城,晚上悄悄带出城,白天再带入城,如此循环数日,造成人马众多的假象。),横行街市。

卓出入宫庭,略无忌惮。

后军校尉鲍信,来见袁绍,建议:速除董卓(将罪恶扼杀在摇篮里,省心省力)。

袁绍犹豫不决,鲍信见王允,亦言其事,允亦犹豫不决。

信自引本部军兵,投泰山去了(是非大事,犹豫不决,必成大祸)。

董卓招诱何进兄弟部下之兵,尽归掌握(无主之物,当收之)。

李儒建议董卓,趁混乱之际,行废立之事(混乱之际,快刀斩乱麻,良方)。

董卓依计而行,诸官听了董卓的废立建议,不敢出声(情势不明,沉默为上)。

荆州刺史丁原当即反对,董卓欲斩丁原,李儒看到丁原身后吕布,含糊过去(不利之时,顾左右而言其他,良方)。

众人皆劝,丁原上马而去(准备不足时,借坡下驴为上)。

丁原走后,董卓又问废立之事,卢植也表示反对,董卓又欲杀之。

侍中蔡邕、议郎彭伯替卢植说情,董卓才止。

司徒王允及时打圆场,众官方散去。

卓按剑立于园门,吕布在园门外走动,李儒建议董卓先躲避(好汉不吃眼前亏)。

丁原带军与董卓交战,吕布飞马直杀过来,董卓慌走,丁原率军掩杀,卓兵大败,董卓想收服吕布。

三、杀父投敌

虎贲中郎将李肃根据吕布秉性,向董卓讨要赤兔马,送予吕布。

李儒认为:以一马换吕布,值得(以小换大,得之),董卓同意。

李肃将赤兔马送予吕布,布大喜,问李肃:其将何以为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说得再漂亮也掩盖不了“礼尚往来”的实质)。

李肃仅说:为了义气,无所求。但借机谈及丁原,吕布便决定杀丁原,领军归降董卓。

李肃欣喜,盼吕布速决(生死大事宜速战速决,迟则生变),并约定了归降日期。

吕布杀了丁原,领军归降董卓,董卓大喜,厚待吕布。

李儒劝卓,早定废立之计,卓乃于省中设宴,会集公卿,令吕布将甲士千余,侍卫左右。

是日,太傅袁隗与百官皆到,董卓再提废立之事,袁绍与卓在筵上对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