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984港岛文娱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2章 签约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次年,同为《大公报》一位姓查的编辑,受到梁羽生的影响,以‘金镛’为笔名,创作出人生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尹志伟把对方比作梁羽生,可想而知对于罗斌来讲有多大震惊。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眼所见。”

尹志伟将书稿推到罗斌跟前,又道:“这位小友在我办公室休息,罗生中午有空,不妨一道去‘莲香居’吃顿便饭。”

“好!”

罗斌强忍着继续问下去的冲动,翻开了眼前这部小说。

.......

“真舒服!”

陈文彬慵懒的从沙发上坐起身,伸了个长长的懒腰。

“还得是年轻好呀。”

这几天,他又是赶稿,又是抽空去陪小犹太练歌,每天就睡四五个小时。

换成前世那副被酒色.....不对,被时光摧残的身子,早就累趴下。

“咕咕咕——”

肚子发出一阵饥饿声,陈文彬摸摸肚皮,端起桌上那杯早已冷却的茶咕噜噜的喝完。

感觉还是不顶饿,又端起桌上那盘糕点边吃,边朝着办公室外走去。

“哈哈,小友休息好了。”

在办公区域忙活的尹志伟,一抬头就看见靠在门栏边的陈文彬,以及他手中的那盘糕点,他笑道:

“刚好也到饭点,小友稍等片刻。”

说完,就跟编辑交代一句,然后朝着楼上罗斌的办公室走去。

约莫半个钟头,

一行人出现在“莲香居”二楼的包厢。

来的不仅仅只是《新报》的老板罗斌,还有负责与陈文彬做对接的编辑。

尹志伟毕竟是报社的总编,哪怕他再看好陈文彬这部小说,也不能专门盯着。

饭桌上,互相寒暄几句。

跟着,在尹志伟的引导下,聊起陈文彬这部小说,以及关于他离奇的“经历”。

陈文彬明白尹志伟的好意,也就没有隐瞒什么。

说到底,这部小说有太多地方与陈文彬本人的身份和经历不符。

特别是书中对内地的一些描写。

说句不客气的话,哪怕让金镛去写,他也未必能写的如此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真的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内地。

好在陈文彬的家世给了他很好的借口,加上他港大中文系这层身份,

也勉强解释的通。

用尹志伟的话来讲,这叫家学渊源。

罗斌听完陈文彬的讲述,同他碰了杯酒,先是感慨了几句客套话,

然后又问道:“我听尹兄讲,这部小说第一卷名叫《精绝古城》,不知书名叫什么?”

陈文彬愣了下,失笑道:“抱歉,怪我没有写明。”

他沉吟了会,在众人的期盼中,说道:“人点烛,鬼吹灯,鸡鸣灯灭不摸金,不如就叫《鬼吹灯》吧。”

“鬼吹灯?”

几人细细品味片刻,尹志伟先一步赞叹道:

“好一句,‘人点烛,鬼吹灯,鸡鸣灯灭不摸金’。豫才先生的《长明灯》里,被人称为疯子的村民以吹‘灯’来打破旧秩序封建迷信,视为启蒙者的呐喊。”

“而小友笔下的‘灯灭’却是盗墓者对生死界限的试探,两者之间虽主题迥异,但都是通过‘灯’的熄灭表达对既有规则的挑战。”

在此之前,尹志伟也对这部盗墓题材的小说书名有过想法。

现在听到这个名字之后,只感觉再也没有比这更适合的。

而在尹志伟话音刚落,那位与陈文彬对接的中年编辑,也跟着点头接话道:

“杜少陵的《移居公安山馆》诗曰: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鸡鸣问前馆,世乱敢求安。”

“这句‘鬼吹灯’用在这里,除去惊悚之外还增添了一层雅趣。鬼吹灯的书名,确实很贴切。”

要不得说是文化人,张口就来段引经据典,听的陈文彬是一愣一愣的,他在心里不禁暗暗提醒自己:

“这以后还是少在这类文化人面前装逼。”

酒足饭饱,

接下来就是签约.....',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