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合院:从怒怼众禽开始走向巅峰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卷 第53章 力排众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对这些议论,林凡充耳不闻。他全身心沉浸在技术难题中,查阅所有能找到的国内外金属修复案例,与小组成员激烈讨论,常常忙到深夜。

第二天上午,一辆军牌吉普车悄然驶入轧钢厂,两个密封的金属箱被神情严肃的军人直接送到了林凡所在的工具房。

箱子打开,那个受损的真实部件呈现在眼前,比照片上更加震撼,也更能感受到损伤的严重和修复的难度。一同送来的,还有寥寥几张残缺的原始图纸影印件和一些基础技术参数。

真正的挑战,开始了。

林凡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部件,感受着那冰冷的触感和精密的构造。攻关小组的成员们围拢过来,脸色都无比凝重。

“王师傅,您经验丰富,先看看这损伤情况。”

“小李,立刻安排无损探伤,重点检查裂纹延伸深度和内部是否有缺陷。”

“张工,核对一下这些技术参数,特别是材料强度和热处理要求。”

林凡条理清晰地分派任务,眼神锐利而专注。

初步检测结果比预想的还要糟糕一些。内部存在显微裂纹,损伤区域附近的材料疲劳强度也有所下降。

小组内部出现了分歧。一位老技师认为风险太大,建议保守处理,甚至倾向于上报无法修复。但林凡和几位年轻技术员则认为,虽然困难,但仍有理论上的可行性。

争论不下之时,林凡再次站到了白板前,画出了一套大胆的复合修复工艺流程图。

“单纯补强不行,我们可以尝试‘减法’和‘加法’结合。”林凡的笔尖点在白板上,“先在受损区域精密开槽,去除疲劳材料,然后镶嵌预先加工好的高强度合金衬套,最后采用低温高压的扩散焊工艺进行连接固化,尽可能减少热影响区……”

他的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甚至引用了不少国外最新期刊上的技术理念,听得几位老师傅目瞪口呆,又隐隐觉得大有可为。

“这…这思路太新奇了,但听起来有道理!”王师傅喃喃道。

“可是扩散焊的设备和要求……”有人提出质疑。

“设备我可以尝试改造厂里那台旧的热压焊机!”林凡早已想过这个问题,“参数我们需要反复试验摸索!”

最终,林凡的方案以其创新性和潜在的可行性说服了大多数人。详细的试验方案报告很快被整理出来,送到了陈大校和李副厂长的面前。

陈大校看完厚厚一叠技术方案,虽然其中很多术语他并不完全懂,但他能看懂那份严谨和敢于迎难而上的勇气。

他拿起钢笔,在报告首页郑重地签下了“同意实施”四个大字,并龙飞凤舞地签上自己的名字。

“林凡同志,从现在起,这个临时小组由你全权负责!需要什么,直接打报告!我只要结果!”陈大校的命令斩钉截铁。

拿着签批的报告,林凡感到手中的纸张重若千钧。他知道,这已不仅仅是技术攻关,更是一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战斗。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投向车间里那台待改造的旧设备。

艰难的试错之路,开始了。',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