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宋文豪最新章节 - 西湖遇雨 - 格格党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51章 与苏洵的较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151章 与苏洵的较量

李学官听后,也不由地感叹。

「何为史论之『识见』?非堆砌典故,非空发议论,应是如这般从浩繁史实中提炼出贯穿古今之规律,直指问题之核心;何为史论之『条理』?非简单罗列,应是将史实与观点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他随后以苏洵的框架为基础,结合其他学子的观点,深入剖析了「钱荒」题目的各种破题角度丶论据选择,以及如何避免空泛议论,做到言之有物丶持之有故。

陆北顾一边听,一边与自己之前的思考印证,感觉收获极大。

他能感觉到,苏洵的目光也数次落在自己身上。

下午上完策论课之后,他们还是在书斋内用餐,晚餐跟午餐比没有太大变化,只是炊饼换成了麦饭,而水换成了清汤。

而吃完饭后,天边日头虽然已经西垂,却并没有让他们回去休息。

相反,助教拿来了烛台。

当最后一点天光被山峦吞噬,书斋内完全被摇曳的烛火照亮时,

第三位学官步履从容地走了进来。

这是一位与赵原朗的沉稳丶李学官的干练都截然不同的先生。

他约莫五十上下,面容清癯,身形略显单薄,穿着一身半旧的深色儒衫,手中拿着一卷书稿。

助教介绍道:「这位是眉州州学的王静之先生,精于诗赋格律,尤擅应试制艺。」

「王先生。」

众人连忙起身行礼。

「诸生请坐。」

王静之微微颔首,声音清朗,带着一种吟咏般的韵律感:「州试诗赋,虽常被诟病为『雕虫之技』,然其乃考察才情丶格律丶辞藻丶立意之综合,亦是考官衡量士子学养底蕴之重要标尺。今日,我打算讲讲应试诗赋之『切题』与『出新』。」

他没有立刻发题,而是先环视一周,目光在苏洵身上略作停留,尽管身份不同,还是流露出一丝对这位同辈的敬意。

作为眉州学官,王静之显然是认识苏洵的,毕竟,苏洵在眉州州学待得时间恐怕比王静之都要长。

而苏洵连续考了二十二年,还是屡败屡战,光是这种百折不挠的劲头儿,就很让王静之敬佩了。

随后,王静之让助教把题目发了下去。

他的目光扫过陆北顾等年轻面孔,缓缓道:「诗赋之道,首重『切题』。题旨不明,则如舟行无舵,纵有锦绣辞藻,亦成浮泛之语。然,仅止于切题,又易流于平庸,沦为『西昆体』之窠臼。故,如何在『切题』之铁律下,觅得一丝『出新』之幽径,方显才情卓绝。」

陆北顾注意到苏洵的反应有些微妙。

这位以雄辩史论见长的文豪,在听到「诗赋」二字时,眉头几不可察地微蹙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他并未像下午那样提笔构思,只是端坐着,目光落在摇曳的烛火上,似乎有些出神,又似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

接下来,苏洵并未有如下午史论那般惊人的表现,他所做的诗赋也不算差,但也说不上有多好,似乎文学技能点,就完全没点在诗词赋上面。

而这种表现,也解释了苏洵为何考了二十二年都没考中进士。

因为他并非是全能的。

科举,总归是要看「短板」的,从理论上讲,想要考中进士,必须要不存在明显短板,各科水平都很强才行。

如果只有一块「长板」特别长,其他的达不到平均水平,那「长板」再长也没用。

王静之这位先生的水平同样不差,或许跟赵抃这种诗坛大家比不了,但教他们这些州学生已经足够了。

尤其是在应试诗赋方面,更是传授给他们不少实用技巧。

一天的课程下来,陆北顾只觉得全是收获。

而在王静之的诗赋课结束之后,天已经彻底黑了,他们还是没有被允许去睡觉。

助教拿了一沓考卷进来。

显然,这就是今天的淘汰考试了。

考卷就一张纸,上面的题目不多,只有三道墨义题,以及一道诗题丶一道限制字数的经论题。

「限时三炷香,请诸生作答。」

助教点燃了香,压力跟香气一同扑面而来。

众人沉默地答完了考卷,助教收走拿去判分丶排名,决定今天是谁被淘汰。

书斋内灯火通明。

在一片沉默中,苏洵站起身来。

「在下苏洵。」

苏洵拱手,声音带着蜀地口音,却自有一股清朗之气。

最⊥新⊥小⊥说⊥在⊥⊥⊥首⊥发!

陆北顾起身回礼:「久闻大名,在下陆北顾。」

苏洵目光落在陆北顾身上,开门见山:「张相公对你赞誉有加,我也看过你所做《六国论》,故而心中亦有些许浅见,想与你探讨一二。」

此言一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二人身上。

苏洵在蜀中的名声其实本身就不小,而自从有了四州联考,更是几乎一次不落,所以,很多老生都是认识苏洵的。

名满蜀中的苏洵,竟主动向一个新生讨教?

陆北顾的心头涌起强烈的兴奋。

能与苏洵这样的文豪当面论道,也是个难得的机会。

灯火下,苏洵清癯的脸上带着专注的神情,他让苏辙从笈囊里拿出了一本手稿,递给了陆北顾。

「这是我所写的政论散文集,名为《衡论》,共十篇。」

文章都不长,陆北顾认真阅看,《衡论》里面以治国方略为核心,系统阐述政治丶军事丶用人及社会制度等主张。

苏洵的观点很犀利,带着强烈的批判性,虽未明言,但已能窥见其日后《权书》丶《几策》中思想的雏形。

陆北顾看完后结合自身所知的历史脉络和对宋代社会经济的理解,谨慎地回应了一些更侧重于具体可行性的看法。

通过这番交谈,苏洵已大略确认眼前这个年轻人绝非浪得虚名,其才思之敏捷,见识之深刻,远超寻常州学生,甚至足以与一些成名文士比肩。

他心中那份「棋逢对手」的感觉更加强烈。

「此前我亦写过一篇《六国论》。」苏洵话锋一转,「看过你写的《六国论》后,自觉你我之间,虽风格不同,立意亦有差异,但皆有可取之处。」

这时,他又让苏辙从笈囊中取出另一篇单独的文章。

这次,他并未直接递给陆北顾,而是将其放在案上,目光灼灼地看向陆北顾,带着一种近乎邀战的意味。

「我新近又作了一篇史论,题为《项籍论》,专论项羽之败亡,此文尚未示人。」

苏洵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期待:「不知你是否愿意也写一篇?我极想见识一下,你对此千古英雄之败亡,有何等惊世之论!」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