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三难」
——来自「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的邀战!
陆北顾的心脏猛地一跳,一股巨大的压力与前所未有的兴奋感瞬间攫住了他。
州试前的最后冲刺,在这一刻,陡然被提升到了与当世文豪论剑争锋的高度!
他郑重地把苏洵的《项籍论》接了过来。
「惊世之论不敢当,但在下愿意尽力一试。」
松涛斋内的烛火在众人屏息的注视下,不安地跳跃着。
他低头看向手中的纸张。
陆北顾逐字逐句地阅读着苏洵的《项籍论》,文章不长,却锋芒毕露。
苏洵以其一贯的雄健笔力,直指项籍的核心缺陷,也就是「无取天下之虑」。
他分析巨鹿之战时的天下格局,认为项籍虽破釜沉舟,一战摧垮秦军主力,威震诸侯,却犯了战略上的致命错误——被章邯钉死在河北战场,未能及时抽身西进,直捣咸阳。
苏洵断言,若项籍当时能舍巨鹿之缠斗,亲率精锐疾驰入关,据秦之根本,收其府库,则天下形势将截然不同。
此论的核心在于「战略重心」的选择,苏洵认为项籍空有「百战百胜之才」,却缺乏统揽全局丶直击要害的「取天下之虑」,其败亡,非战之罪,实乃格局之限。
陆北顾合上文稿,心中思绪翻涌。
苏洵的分析不可谓不犀利,而这种「复盘历史丶假设推演」的论证方式,本身也充满了思辨的魅力,令人拍案。
然而,陆北顾的脑海中,却浮现出后世无数史家对楚汉战争的剖析,以及现代战略思维的视角。
他认为,苏洵这篇《项籍论》的论点虽强,但并非无懈可击。
此时,书斋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陆北顾的身上,等待着他的回应。
「苏先生此论,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陆北顾开口:「以巨鹿之战为转折,剖析项籍战略之失,点明其『无取天下之虑』的根本缺陷,我深以为然。」
他先是肯定了苏洵的核心观点,表示认同项籍格局不足的判断。
苏洵微微颔首,但眼神中的探询并未消散,他知道这只是铺垫。
陆北顾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为凝重:「然则,苏先生所设『弃巨鹿而疾趋咸阳』之策,我以为虽为奇谋,却隐有三大难处,恐难如苏先生所期。」
此言一出,松涛斋内气氛骤然一紧。
苏辙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崔文璟丶韩子瑜等人更是屏住了呼吸。
苏洵非但不恼,眼中反而爆发出更浓烈的兴趣,身体微微前倾:「哦?愿闻其详!」
「其一,名分大义之难。」
陆北顾竖起一根手指:「苏先生在第四段所期的『攻其必救』,认为项籍进攻关中,秦军诸将必然舍赵来救。然项籍根基在楚,在诸侯联军。若其舍赵而骤然入关,据秦宫室,挟秦降王,在天下人眼中,此非『挟天子』,恐成『代暴秦』!」
他点出了苏洵策略中一个关键而常被忽视的软肋——政治合法性与人心的向背。
项籍杀宋义之后身份是「上将军」,而不是「楚王」,他接到的命令就是去救援赵国,并不是去进攻咸阳。
如果这麽做,那麽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极易被解读为篡夺和背叛反秦联盟的初衷,失去道义制高点。
当然了,道义只是前提,最重要的,还是现实可行性。
「其二,后勤根基之难。」
陆北顾竖起第二根手指,目光扫过众人:「项籍其主力乃楚地之兵,粮秣辎重亦多赖后方楚地及诸侯供给。孙子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苏先生所设『疾趋咸阳』,轻兵突进,千里奔袭,其军需何以保障?」
「一旦项籍西进,河北之地的章邯在灭赵后,定然会断其后路辎重.无稳固之后方与畅通之粮道,西进之军则顿成孤军,进退失据,危如累卵!纵入咸阳,亦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焉能持久?」
项籍的根基在楚地,在联军体系。
最⊥新⊥小⊥说⊥在⊥⊥⊥首⊥发!
千里奔袭咸阳,后勤补给线极度拉长,哪怕一路攻无不克,没有在任何坚城雄关下遇到阻碍,也要经过新降的丶充满敌意的秦地,同时还要留下足够力量守住粮道,这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其三,人心归附之难。」
陆北顾竖起第三根手指,语气愈发沉凝:「苏先生论中,言及项籍若据关中,则可如刘邦一样尽收民心。然此点,我以为尤为艰难刘邦入关约法三章,尽除秦之苛法,与民休息,故秦民『唯恐沛公不为秦王』。而项王为人,刚愎暴烈,纵入咸阳,岂能如刘邦一般宽仁?」
「我认为,恐怕极难改其杀伐酷烈之作风。届时,关中父老,不畏其威而惧其暴,岂能真心归附?失关中民心,则『王天下』之基,便已崩塌一半。再者,诸侯之心,畏其威而未必服其德。项籍若舍弃救赵而骤然据秦之形胜,相当于背弃联军,再以强横姿态凌驾于诸侯之上,恐非但不能令其归心,反会加速其离心离德,使彭城分封后的局面提前上演,甚至更为惨烈。」
陆北顾说完这三点,对着苏洵拱手道:「苏先生之策,乃奇谋。然其施行之难,在于名分丶后勤丶人心三者,环环相扣,皆非项籍彼时之力丶彼时之性所能克服。故我以为,项籍之败,其根由固在『无取天下之虑』,然此『虑』之缺失,非仅在于未识咸阳之重,更在于其性格丶见识丶根基丶行事方式本身,便已注定他难以真正驾驭并稳固那『取天下』之后果。其失,乃先天之失,非一时一地之误也。」
陆北顾最终将项籍的失败,归结为更深层次的人格特质丶政治根基和行事逻辑的缺陷,认为这些内在因素决定了项籍即使做出苏洵假设的战略选择,也因其自身的「硬伤」而难以成功。
这比单纯指责一个战略失误,更触及了悲剧英雄的本质。
松涛斋内,一片寂静。
苏洵陷入了沉思。
(本章完)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3360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