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却丝毫不露,只对贾敏笑道:“还是嫂嫂见识高明,一针见血。我久在北地,竟忘了家乡女儿们的喜好原是这般精致。”
她转向那忐忑的掌柜,“张掌柜,夫人方才的话你可听到了?往后进货,需得多进些质地轻薄水润、色泽清透鲜活的时新花样。那些厚重滞销的旧货,便都仔细清点出来,用防潮的油纸包好,封入箱中,我另有处置。”
张掌柜虽不明所以,但见姑奶奶并未责怪,反而有了明确指令,连忙点头哈腰地应下。
林望舒又四下看了看,问了些进货渠道、成本售价等细节,心中大致有数。这铺子经营不善,既有产品不合时宜的原因,也与掌柜能力平庸、缺乏进取心有关。改革需一步步来。
看罢铺面,姑嫂二人带着黛玉出来,并未立刻回府,而是在附近茶楼要了个雅间歇脚。
坐下后,林望舒见黛玉偶尔仍会轻咳一声,便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巧的锦囊,递给黛玉:
“玉儿,姑母前几日得空,用些安神润肺的药材泡了几根棉线,编了个小香囊,你戴在身上,或许能让喉咙舒服些。”
那香囊绣着可爱的雪团儿猫扑蝶图案,药味极淡,散发着清雅的草木香气。
黛玉乖巧接过,细声细气道谢:“谢谢姑母。”她将小香囊凑到鼻尖嗅了嗅,似乎真的觉得喉咙舒服了些,小心地系在了衣襟内侧的扣子上。
贾敏见状,叹道:“还是妹妹有心。这孩子每到换季便如此,真是愁人。”
“嫂嫂放心,玉儿这是先天略弱些,好生将养着,慢慢总会强健起来的。”
林望舒安慰道,随即又将话题引回方才的铺子,“说来有趣,方才听嫂嫂一席话,倒让我想起北地情形。
那边气候干冷,风沙又大,女儿家们反倒喜欢用些油润厚重的面膏胭脂,以抵御风寒,保护肌肤。同样一件东西,在江南是缺点,到了北地,竟成了优点了。
这南北风物差异,真是奇妙。”
贾敏闻言,也觉新奇,笑道:“果真如此?这倒是我未曾想过的。可见这经商之道,也需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
两人便就着南北风俗、物产、妆容差异闲聊起来,越说越是投機。
贾敏久在扬州,见识自是不凡,林望舒则有着北地生活的亲身经历和现代的商业思维视角,每每能提出些新奇见解,引得贾敏啧啧称奇。
姑嫂二人喝着香茗,说着闲话,看着窗外运河上往来的船只,关系在不知不觉间又亲近了许多。
林望舒望着那南来北往的帆影,心中那个关于南北货贸的念头,愈发清晰起来。
或许,那批被封存的“滞销”旧胭脂,正是她试探北地市场的第一块敲门砖。
而扬州这座繁华的运河都市,无疑是她未来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3360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