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基还原生产线的投产仪式
三月底,氢基还原生产线正式投产。投产仪式上,工信部的领导、行业协会的专家、客户代表济济一堂。当第一炉用氢基还原技术生产的钢水浇铸成功时,现场掌声雷动。
工信部领导感慨道:“你们的氢基还原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每吨钢减排600公斤二氧化碳,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周阳致辞时说:“这项技术的突破,靠的是三代人的坚守和创新。从老一辈轧钢人打下的基础,到年轻技术员的大胆探索,再到与科研机构的协同攻关,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和汗水。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深耕绿色钢铁,为‘双碳’目标贡献轧钢力量!”
仪式结束后,周阳、周子轩和囡囡站在生产线旁,看着通红的钢水在辊道上流动,仿佛看到了轧钢厂的未来。
周子轩说道:“这条生产线投产后,我们的高端钢材产能能增加30%,今年的利润目标肯定能超额完成。”
囡囡补充道:“我已经接到了三家新能源汽车厂的询价,他们对氢基钢材的强度和韧性很感兴趣,下个月就能送样测试。”
周阳看着远处年轻员工们兴奋的笑脸,说道:“技术突破了,市场打开了,但我们不能骄傲。记住,最好的产品永远是下一个,最好的技术永远在研发中。”
尼日利亚钢厂二期工程的奠基
四月,周子轩和囡囡飞赴尼日利亚,参加钢厂二期工程的奠基仪式。当地政府官员、中资企业代表、钢厂员工和附近村民都来了,现场锣鼓喧天,充满喜庆。
当地工业部长在致辞中说:“中国轧钢厂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还为我们创造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帮助我们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二期工程建成后,我们就能生产高端镀锌板,不用再花高价进口了!”
周子轩在致辞中承诺:“二期工程会采用更多智能技术,同时我们会建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免费为当地青年提供钢铁技术培训,让更多人掌握一技之长。”
奠基仪式后,阿明带着囡囡参观了他们的技术团队。“囡囡姐,我们已经能独立操作智能轧机了,上个月的产品合格率达到了98%!”阿明自豪地说。
囡囡看着他们团队研发的本地化操作手册,上面用当地语言标注着各种参数调整口诀,笑着说:“阿明,你们做得太棒了!这手册可以推广到其他非洲国家的钢厂。”
智能钢材+5g项目的商用签约
五月,囡囡代表轧钢厂与中铁大桥局签订了智能钢材的首份商用合同。根据合同,将为一座新建的跨海大桥供应5000吨带传感器的智能钢材,实时监测桥梁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签约仪式上,中铁大桥局的总工程师说:“有了智能钢材,我们就能提前预警桥梁的潜在风险,大大提高运营安全性,降低维护成本。这是桥梁建设史上的一次创新!”
囡囡在发言中说:“这份合同只是开始,未来我们会把智能钢材应用到更多领域,比如高层建筑、油气管道、轨道交通,让每一个钢铁构件都‘会说话’。”
回到厂里,囡囡立刻组织团队制定生产计划。“传感器的安装要精准到毫米级,”她对生产部的王经理说,“每块钢材都要编号,和传感器的数据一一对应,方便后期追溯。”
王经理点头道:“放心吧,我们已经调试好了专用的安装设备,精度能控制在0.5毫米以内。还会派专人全程质检,确保万无一失。”
半年总结与下半年计划调整
六月,轧钢厂召开半年总结会。各项数据显示,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0%,利润增长35%,氢基钢材、智能钢材等新产品的销量占比达到25%,远超预期。
周阳在总结时说:“成绩可喜,但也要看到不足。氢基生产线的设备故障率比预期高1%,智能钢材的传感器成本还有下降空间,这些都要在下半年解决。”
周子轩补充道:“下半年要重点推进三件事:一是优化氢基生产线的设备稳定性,故障率要降到0.5%以下;二是和传感器厂商谈判,把成本再降10%;三是加快尼日利亚二期工程建设,争取年底前投产。”
囡囡说道:“我们计划开展‘智能钢材应用大赛’,邀请高校、设计院所参与,探索智能钢材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比如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拓展市场边界。”
周阳最后说:“创新无止境,发展不停步。下半年,我们要继续保持这种拼劲和闯劲,让轧钢厂的钢材不仅硬在强度,更赢在智慧和绿色!”
七月的厂区被盛夏的浓绿包裹,氢基还原生产线的轰鸣声里,多了几分平稳的底气。李工带着技术团队蹲在轧机旁,手里拿着振动检测仪,屏幕上的波形比上月平滑了许多。
“周总,囡囡,”李工直起身抹了把汗,“经过三次设备微调,故障率从1%降到0.3%了,主要是换了国产的轴承,精度比进口的还稳。”
周子轩看着检测仪上的数据:“国产轴承能顶住高温高压?”
“能!”李工眼里闪着光,“这是咱们和洛阳轴承厂联合研发的,专门针对氢基还原炉的工况,寿命比进口的长20%,成本还低一半。”
囡囡凑过来看轴承的显微结构图:“我让质量部做了疲劳测试,数据确实漂亮。李工,这个合作模式可以复制,其他关键部件也找找国内厂商联合研发。”
周阳这时也巡查到车间,听到这话赞许道:“这才是真正的自主可控。李工,把联合研发的经验整理出来,下个月给供应商培训会做个专题分享。”
智能钢材的成本优化会议上,囡囡正和传感器厂商的代表谈判。“王总,我们每月的采购量从1000个涨到5000个,价格必须再降10%,不然智能钢材的性价比优势就不明显了。”
厂商王总面露难色:“囡囡经理,原材料涨价厉害,再降真没利润了。”
周子轩插话道:“王总,我们可以签三年的长期协议,保证采购量,但价格必须按我们说的来。另外,我们的研发部能帮你们优化传感器的封装工艺,至少能降5%的生产成本。”
王总眼睛一亮:“真能优化工艺?那我们可以考虑,我这就打电话回公司商量。”
等王总离开,囡囡笑道:“爸爸这招‘技术换价格’真高,既降了成本,又绑定了供应商。”
周子轩摇头道:“关键还是我们的研发实力让对方信服。对了,中铁大桥局的智能钢材生产得怎么样了?”
“正在最后质检,”囡囡翻开记录本,“每块钢材的传感器都校准过了,编号和桥梁的位置一一对应,下周就能发货。他们还特意派了工程师来盯着,说这是国内第一座用智能钢材的跨海大桥,马虎不得。”
尼日利亚钢厂的二期工地上,赵工正对着视频电话给周子轩汇报进度。“周总,锌铝镁合金镀层生产线的设备已经装了一半,就是当地的电力还是不稳定,我们自己建了座小型光伏电站,白天能满足80%的用电需求。”
周子轩看着屏幕里刺眼的阳光:“光伏电站建得及时,既降成本又环保。当地员工的培训跟上了吗?”
“跟上了!”赵工把镜头转向旁边的培训教室,“阿明现在是培训师了,带着五个当地技术员,已经能独立调试镀锌设备。上周还编了本《锌铝镁镀层操作口诀》,用当地语言写的,大家记得特别牢。”
囡囡凑到屏幕前:“赵工,智能监控系统运行得怎么样?数据传输顺畅吗?”
“顺畅!”赵工点开手机上的app,“你们看,这条生产线的温度、速度数据都能实时传回去,上周发现锌锅温度有点偏差,国内的专家远程指导我们调好了,比派人过来省了不少时间。”
八月的智能钢材应用大赛上,同济大学的团队带来了“智能钢材+智能建筑”的方案,用带传感器的钢材搭建抗震模型,地震模拟中能自动预警并调整受力。
“这个方案太有前景了!”囡囡握着带队教授的手,“我们可以合作建个示范楼,就在厂区旁边的空地,既做展示又能积累数据。”
教授笑着说:“我们正有此意,学生们还设计了钢材与5g基站的融合方案,以后建筑本身就是通信节点,省了不少基站建设成本。”
周阳在一旁听着,对周子轩说:“你看,打开思路后,智能钢材的应用场景太多了。让市场部跟进这些合作,把技术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
九月,氢基钢材在新能源汽车厂的测试传来好消息,强度和韧性都超过了预期,对方当即签订了3000吨的订单。市场部张经理拿着订单冲进会议室:“周总,周董,囡囡,这家车企说要把我们列为核心供应商,明年的采购量可能翻三倍!”
周子轩看着订单上的参数:“他们要求的耐腐蚀性标准很高,我们的氢基钢材能达标吗?”
“能!”李工推门进来,手里拿着检测报告,“我们在钢材表面做了钝化处理,盐雾测试能达到1000小时,远超他们要求的800小时。”
囡囡补充道:“我已经让研发部研究无铬钝化工艺,更环保,下个月就能出试验结果。”
周阳拿起订单,指尖划过“氢基绿色钢材”的字样,轻声道:“从‘轧钢’到‘智造’,我们走了一百年;从‘黑色’到‘绿色’,我们正在加速跑。这条路,走对了。”
窗外的夕阳把轧钢厂的剪影拉得很长,氢基还原炉的火光与智能车间的灯光交相辉映,像一串跳动的时代密码。周阳、周子轩和囡囡站在窗前,看着满载钢材的货车驶出厂区,驶向远方的桥梁、工厂、城市,仿佛看到了那些钢材里蕴藏的力量——不仅是金属的强度,更是三代人接力的执着,是传统工业向未来奔跑的勇气。
“下个月,去看看尼日利亚的光伏电站吧,”周阳忽然说,“听说那边的员工种了片中国蔬菜,长得比国内还好。”
周子轩和囡囡相视而笑,笑声里,有对过往的欣慰,更有对前路的笃定。轧钢厂的故事,还在继续;而钢铁的温度,永远滚烫。', '')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3360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